沸腾!
从民31年10月21日,“密支那事变”爆发当天,中国就陷入一片沸腾之中,在过去的五年间,被抑制的抗敌的热情再一次澎湃起来,几乎是在从广播中收听到有关“密支那事变”的新闻后,在最初的震惊之余,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918事变”、“77事变”的记忆,惨痛的教训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宁可战死,绝不屈膝!
相比于六年前“77事变”爆发时,国内的情势一分为二。澎湃的抗日热潮与平淡的市民反应奇特地混合在一起不同,当这一次事变爆发之后,无论是南方亦或是北方,数以千百万计的市民一面游行要求政府对日宣战,一面数以百万的青年纷纷前往各军管区征兵办公室,要求从军抗敌。
青年人不再像上一次战争中那样,将爱国的热情停留在“唇间”,而是将爱国的热情化为了实际的行动,他们不再是“慷慨”的抨击时政,而是难得的团结在政府的周围,对于中国而言,这或许就是历行五年国家建设的成果。
“……华北四省三市计购买“爱国公债”74。8576万万元……截止今日,于四省三市征兵办公室主动完成征兵登记之适龄青年达1345万人……”
看着报纸上一个个简单的数字,胡适的神情中闪动着说不尽的情绪,从民26年至今,他目睹着这个国家的变化。
“适之,你在想什么?”
注意到胡适神情的变化,傅斯年笑着问道。
相比于民26年事变爆发时的紧张,现在他和许多人一样,神情中反倒带着一丝轻松,甚至还有些许解脱。
“我想民26年时,当时,我是反对开战的!”
之所以反对开战,是因为他担心开战对尚未完成战争准备的中国不利。
“那现在呢?”
“我依然反对开战!”
看着傅斯年,胡适苦笑了下。
“这是为何?”
“因为现在开战,实际上是为英美火中取粟,以我羸弱之国力,滔列强角之沙场,实非不智之举!”
“那为何你还要支持开战呢?”
傅斯年看着面前的好友,现在,他似乎越来越难懂他了。
“因为,忍耐五年之后,大家都要开战!”
对于战争,胡适有着他自己的看法,或许,他并不赞同中国以羸弱之国力,滔列强角之沙场,但是当举国皆言战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战争中尽自己的全力,支持这个国家赢得最终的胜利,尽管他能做出的极为有限。
“适之,你是否记得日本的福泽谕吉?”
望着神色复杂的好友,傅斯年反问道。
胡适当然知道福泽谕吉,他不仅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启蒙导师”,同样还是日本对外扩张、入侵中国的积极倡导者,对于此人,他又岂会不知。
“福泽谕吉曾说过,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人心的改变。而日本,正是按照这一路线,实施了明治维新,由此才有了近代日本之崛起……”
在内心感叹着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与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傅斯年又接着说道。
“人心之改变,自鸦片战争国门洞开,我国历经数次奇耻,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一直在富强之路摸索着,但何为富强之道?似乎所有的答案都在革命上,辛亥革命时,人们选择了民族革命,以为推翻了满清,中国就一定会富强,而后又选择国民革命,当然在这条道路上是存在分歧的,可是他们却都忘记了一点,人心,是国家崛起中最关键的环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教育界人士,试图通过教育国民以实现国家富强,但是,如何扭转人心呢?”
在傅斯年的感叹中,胡适默默的点了点头,然后轻语道。
“最终,还是在民20年,日本人用了6年的步步进逼,“帮助”我们完成了人心的准备,激起了我们的民族情绪,由此,才有了举国上下的人心之变!”
“确实如此,……”
傅斯年肯定道。
“民27年,当蒋管两君不记代价亦要停战时,有许多人反对,甚至直至今天,依然有许多人反对,但在另一方面,在人心大变之时,战争,对于中国实际上并不重要了,对于中国而言,是应该在抓住时机,利用人心大变之机,谋求政治制度上的突破,同时寻求器物与经济上的改变,则是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在过去的五年间,我国在政治制度、工业经济上都取得关键性的突破,六年前,中国除了华北以及武汉,几乎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工业,而现在,除去华北之外,武汉工业圈、株洲工业带、京沪工业带,五年前,中央甚至尚不能制造重炮,而现在却可以制造军舰、战车以及飞机,且中央之统治较六年前更为稳固,人心、政治、器物和经济上的变化,已经……”
顺着傅斯年的话慢慢分析的胡适话声,突然一顿,抬头看着傅斯年时他似乎明白了。
“中国已经完成了战争的准备,所以,现在与其说是为列强滔火,倒不如说是在完成战争准备后的必然之举,而之所以有为列强滔火之嫌,实际上却是,想卖个好价钱!”
卖个好价值,虽说傅斯年的话说的有些粗俗,但是胡适却知道他所言非虚,在“密支那事变”爆发的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