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日不落盛唐>第一百六十六章 火龙显威

在露出的铜制龙头之后,操纵火龙的士兵便是在身边友军的掩护之下将火龙的龙头对准了城外的楼车。随后示意在后面的两名力士操纵着火龙的油泵,将精心配调过的火油从城墙下面的油库中泵出来,随后又顺着龙头喷向不远处的突厥楼车。

起初李文渊只是考虑到在一些地方使用传统的辘轳井进行取水的时候着实是有些不方便,于是便依靠着记忆中在纸上草草的画了几张后市常见的水井压水装置的样子的草图交给了金掌柜,希望金掌柜可以将这个装置制作出来同时在自己境内推广使用。这样既可以免去了在一些在极度缺水的地方打井导致原本就不多的地下水白白的蒸发到空气中,又可以免去在使用辘轳井进行取水的时候所可能产生的一些危险。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百利而无一害的跨时代发明,只是对于这个东西,李文渊本身了解的也不是很多。只记得用到了什么水的密封以及只能单向开启的水闸门之类的零碎记忆,再多的便是也想不起来了。

在这里不得不感叹一句,金掌柜以及他手下的一众中国传统匠人的聪明才智。此时竟然就只靠着李文渊草草绘制的几张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图纸,以及李文渊描述中偶尔提及的几个关键词。便是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成功的制作出了李文渊脑海中的装置,最后又经过一个多月的改进优化以及降低制造成本的处理之后,终于是正式的将这种新型的地下水的取水装置,推广到的整个西域之中。

后来有一位参谋在回乡探亲的时候,看到了这各种新式的取水装置。于是他便对这种能够将距离地面丈许深度的地下水十分省力快捷的打出来的能力感到十分的好奇。尤其是这种装置的省力程度甚至于一个七八岁的黄口小儿都是可以很轻松的进行操作。与此同时,他也想到了自己正在军校中研读的课题,于是便突发奇想的想要将这种取水装置与军队中所采用的火油进行的结合,再与工部的配合之下终于算是制作出了这个火龙的原型样机。

但当时的那个火龙原型机与现在城墙上的火龙还是有些区别的,原型样机只是能勉强将火油从储存在城墙上转移到储藏在相对于较为安全的城中。可以避免被敌方的火矢所点燃,当时这个原型样机被参与研究的人员命名为引油器,最后写出的报告交给了李文渊。

李文渊看后大为的惊奇,这种东西工作原理已经隐隐有了后世喷火器的一个影子。于是李文渊便对研制引油器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研究方向,希望他们研制出可以将火油pēn_shè出百步之外的装置,与这个引油器配合在一起,以用来增强城墙上的防御。在经过无数次的泄压漏气以及过压的爆炸之后,这才终于制作出了能将火油从城下引上来并喷出百余步之外的火龙雏形。

这个具有极大的杀伤潜力的城墙防御器械自从被研制出来并且安装到重要的防线上之后,便是再也没有露出过本来面目,终日都在油布的覆盖下,成为一个神秘的装饰物。此时在面对突厥人凶猛的攻城压力的时候,这头凶兽终于是被从油布下释放的出来,面对着来势汹汹的突厥人,亮出了自己锋锐的獠牙。

此时被布置在长城上的火龙在力士的操作之下,顺着铜制龙口pēn_shè出了大量乌黑的火油,这架火龙在操纵龙口朝向的士兵的手中将火油喷到城墙外面的楼车之上,随后又顺着楼车流淌到了地上,再顺着地势向进攻的突厥军阵流淌了过去。

此时还不等那些见过抛石机阵地上惨状的士兵回过神来,向后逃去的时候,城上守城的军队便是纷纷的将事先早已准备好的火瓶掷了下去,随着火瓶从城墙上被抛出,慢慢的坠向地面,城外攻城的突厥人的心也是慢慢的跌进了深谷之中。他们此时是刚刚做出向后逃命的动作,火瓶便已经掉在了地上摔得粉碎。原本被点燃之后用来堵住瓶口的棉布条,此时便已经将地上蔓延到整个军阵的火油点燃了。

蔓延而开的火势迅速的将城外所有的突厥人所操纵的楼车全部引燃,变成了十几个巨大的火炬。但火龙只是将火油泼洒到了楼车的外面,所以此时虽然楼车被点燃了,但是藏在楼车内的人除了感觉到酷热难当之外,倒也没有其他的事情了。此时就在楼车里面的突厥人刚刚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便看到降下的长桥对面,那些汉人士兵对着自己露出了一个十分和善的笑容,还不等这些突厥人仔细品味这个笑容背后含义的时候,储满了火油的瓦罐便被那些汉人士兵一个一个的顺着耧车的出口丢了进来,顿时间整个楼车内部都飘荡着西域产的火油所特有的臭味。随后,一个顽皮的火星脱离了楼车外围,落在了长桥上,在楼车内部突厥人惊恐的眼神中,再次点起了一堆新的火苗。

始毕可汗见攻城的楼车再次被守城的汉人点燃,还没来得及破口大骂的时候,便看到了让他极为惊恐的一幕:先前牵引着楼车前进的黄牛们此时被火点燃了身上覆盖的铠甲,此时面前是城墙再无进路,于是便是都发了狂一般的顺着来时的方向又跑了回来,正直冲自己的大营而来。

有不少守营的士兵看到了这一幕,都不约而同地引箭射向那些黄牛。不过,汉人的弓矢尚且不能穿过那些黄牛所披的铠甲,更何况这些制作工艺并不先进的草原人的箭矢呢?

慌乱间,始毕可汗也来不及让手下的军队撤出大营,便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六章 火龙显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