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汉枭臣>第357章:教化众生的圣人

以公孙诡的智慧,只要看过一眼,就知道刘璊的失败是必然的,大理国每战必胜是很有道理的。

攻城之时,大理军几发烈焰弹砸下去,守城的士兵只能四处逃命,根本无法守卫。

近战时,兵器相击时“锵”的一声,大理兵对着手持只有半截兵器的敌人仰天长笑,然后一个箭步,上前一刀。

大理的百姓吃得饱,穿得暖,社会稳定,安居乐业。

李敢制造出来的“水锤泵”太过神奇了,大理国山地众多,这水锤泵能让三十丈之下的山体变成可以自流灌溉的良田。

仅此一项,就能让大理国增加几百万亩的耕地,每年增加的粮食不计其数。

民众喜欢把李敢称呼为“圣子”、“神子”,但用公孙诡的目光来看,李敢制造出来的东西可以活人无数,是实实在在的造化万民。

世间的教派有无数,总会极力宣扬它们的首领,但象李敢这样改善民众生活的,让大家大规模脱离饥饿与病患的人,从所未见。

李敢所做的不止这些,他在俞元城里恢复了稷下学宫,在每一座城镇里设立分校,大量招收学徒。

据说,有几本由李敢亲自抄写而成的书籍叫语文,数学,地理,里边有算盘,有乘法口决等内容,任何一种都称得上精妙无双,甚至让人匪夷所思。

不过,这几本书籍被视为大理国最高级的机密,能接触它的不到十个人。

公孙诡还知道,李敢正密锣紧鼓地研制纸张。

这是一种价格便宜,轻便而容易书写的材料,一旦出现将可以替代沉重的竹简。

让公孙诡震撼的是李敢的是理想人人可以读书,人人识字会算,唱歌吟诗不再是贵族的专利。

如果说让百姓脱离饥寒与病患是造化万民,建学造纸则是教化众生,这是万世不灭之功绩。

造化万民,教化众生,这样的人已经可以称之为圣人。

圣人!

一个多么令人敬佩而向往的称号。

公孙诡不敢奢望这样的头衔会落到自己头上,但转念一想,孔圣人不是有七十二门徒吗?这些人也是千古留名吧,那么,自己跟随李敢,是否也有可能在历史之中留下浓重的一笔呢?

圣徒……

如果得到这样的称号,再也不枉世间走一回。

此念一起,公孙诡为之疯狂,于是,他诚心诚意地奉献出一切,尽心尽力地为李敢出谋献策,梁武王为要争夺天下而暗中收存的一份巨额宝藏也尽数归入李敢的囊中。

不过宝藏在睢阳芒砀山,距离千里之遥,那里是汉国的腹地,暂时是可望而不可及。

李敢不缺钱,所以对宝藏并不太放在心中,让他欣喜的是公孙诡递上的一份名单——上面记载着二千个名字。

梁武王的暗谍。

当年,梁武王依此与刘彻争夺皇位,且差点得手,现在,这一支秘密力量由公孙诡掌握着,最终落入李敢手中。

李敢一点也不客气,立即把这支力量进行整合,一起交给寄柔统领,一支神秘而恐怖的力量因此而形成。

“主人。”

寄柔递过一份白绢写成的奏牍之后,悄然而退。

她的长相甜美,声音温婉而动听,一见之下让人以为是一位邻家小姐姐,但公孙诡知道她的可怕。

她手中的暗卫高达三千,有的文臣,有的是武将,有的是普通的庶民,有的是摊贩走卒,或者是某名当红的青楼名姬,或者是一位路边乞人。

反正各行各业无所不在。

当然,力量最集中的地方正是汉国的长安城。

李敢视刘彻为最危险的对手,当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掌握他的一举一动。

寄柔交给李敢的是一份名单,上边记载着这段时间里,从汉国投奔到大理的人。

稷下学宫的名头太大了,当今世上的各个流派,均视之圣地。

俞元城因它的出现而闻名于世,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等学派里的名人大家以朝圣一般的心情,不约而同地涌向这西南的一隅。

来得更多的是一些在汉国郁郁不得志的仕子,他们倾慕稷下学宫之名,另一个原因是希望在大理国得到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

当然,后一个愿望常常能得到实现。

现在的大理国扩张太快了,它缺少大量的人手,能文的,能武的,统统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其中最名气最大的是王吉。

这位曾经汉国的谏议大夫,出生于琅琊王氏世家,是董仲舒的学生与坚定支持者之一。

他积极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以儒家的礼义仁德来限制国家对人民剥削,以此维持和巩固朝廷的统治。

他视“德治”这治国原则,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希望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张汤死后,他立即上书,表示贤明之君应该亲君子而远小人,因此而惹怒了刘彻,于是一名堂堂的谏议大夫被贬为庶民,回老家种田去了

这一次来到大理,一是倾慕稷下学宫的赫赫威名,更主要是不甘心于默默无闻于山野之间,想要寻找一个机会。

李敢没有让他失望。

三天后,王吉得到了一个待中的职位,这可是四品的高官。

类似的例子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可乐邑显现了它的特殊地位。

人们从蜀中到可乐,发现这里的口音,这里的衣裳,完全是一模一样。

于是,在这种身


状态提示:第357章:教化众生的圣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