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盛唐大救星>第62章 孺子可教

父子俩走进幕府时,大校场上已经搭好了隆重的拜将台。四千先登精锐正在集结队列以助拜将仪式之声威,百余名大小将佐也正陆续赶到。

前不久拔刀相向、现在并肩而来的王家父子二人,吸引了无数的目光,当然更多的焦点是集中在王烁的身上。

因为大家都已经知道,他即将出任收复石堡城之战的主将。

由于皇帝的特别关注,再加上石堡城的特殊位置,这注定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大战。

早在十几年前,一代名将信安郡王李祎曾用奇袭战法打了吐蕃人一个措手不及,拿下了石堡城。从此大唐拓地千里,并且瞬间扭转了此前针对吐蕃战事不利、被动防守的尴尬局面。

反观吐蕃,因为石堡城的丢失国内大受震动,惶恐不安。他们连忙派出使臣向大唐求和。从此,大唐与吐蕃之间数年没有战事。

信安郡王李祎因为这一项战绩,除了加官进爵封妻荫子,连先人都因他而蒙恩——他的亡父李琨,都被朝廷追赠为吴王。这种待遇在臣子当中极为罕见,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现在,年仅二十岁的王烁,肩负起了当年和信安郡王李祎一样的职责,自然倍受关注。

众将难免猜测不休,如此重要的战事,皇帝怎会任命王烁挂帅,而不是他父亲王忠嗣?

那么很有可能,这根本就只是一出障眼法,实际指挥战斗的还是王忠嗣本人。毕竟“皇子挂帅、大将作战”这样的例子,本朝真是屡见不鲜。现在多玩一出儿子挂帅、父亲作战,也不为足奇。

这一看法,几乎快要在众将当中达成了共识。

另外他们想得更多的,当然是此战得胜之后的奖赏。为将之人刀头舔血以战为生,除开忠君爱国、理想报负这些难以名状的东西,实打实的功名利禄仿佛更令人动心。

当年李祎拿下石堡城所受奖励之丰厚,令人叹为观止。

如今同样的机会又摆在了眼前,谁还不想争取一二?

因此,众将无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出现在王烁的点将单上。那或许就意味着自己能够收获相当可观的荣华富贵,甚至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宣旨拜将仪式还未正式开始,王烁就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王忠嗣轻松自如,显然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场面。他用“老师”的口吻对王烁道:“开战之前,揣摩与掌握属下的心思也非常重要。现在,你猜他们心中都在想一些什么?”

王烁笑了一笑,说道:“我估计,他们大概都在怀疑,我不是真正的主将。大概也都在猜测,谁会参与到此战当中来。”

王忠嗣点了点头露出一抹欣慰的微笑,“现在你又多了几分,担纲主将的资格。”

“父亲,我想问一下,这些人当中,谁会对我最有帮助?”王烁问道。

王忠嗣眨了眨眼睛,“你自己认为呢?”

这显然是要,再考一考王烁。

“要说作战能力,在场这些沙场宿将,想必都不会差到哪里去。”王烁道,“但我记得那一日在新泉守捉议事之时,父亲说过,河源军使王难得曾经参与过针对石堡城的战事。所以我认为,王难得应该能带给我最大的帮助!”

王忠嗣再度点了点头,“但是王难得是陇右第一猛将,资历太老名气太大。如果他参与了进来,谁都会认为这场仗实际上是王难得打的。”

王烁心中一赞,老王不愧是老革命啊,面面俱到想得周全。这也刚好,与我的用人思路不谋而合。

李晟和安国臣这些人都是我信得过的嫡系人手,但他们基本上都是资力不深和名气不大的河陇军界晚辈。哥舒翰虽然官居副使,但他刚刚才上位不久,实际上也是一颗军界新星。

唯独陇右第一猛将王难得,我既不想用,又不得不用。那有没有两全齐美的办法呢?

王烁细作寻思之时,王忠嗣就耐心的等着。

片刻之后王烁心中一亮,皇帝用我挂帅的手法,何不现学现用呢?

于是道:“请问父亲,王难得可有子嗣从军于河陇?”

王忠嗣顿时笑了起来。

王烁不解,“父亲为何发笑?”

王忠嗣轻轻吁了一口气,仿佛是如释重负的神色。

“孺子,可教也!”

片刻后,宣旨拜将仪式,正式开始了。

数千先登军士整齐列阵,旌旗猎猎,战鼓隆隆。百余名河陇战将披甲执锐位列两旁,中间夹出一条过道直指高大的拜将台。

王忠嗣手执圣旨亲登将台,高声道:“奉陛下令,今日幕府宣旨拜将,克日收复石堡城!”

“万岁、万岁、万岁!!”数千人齐声高呼,声震苍野。

“王烁,上前接旨!”

战鼓隆隆敲响,号角声声喧天!

万千嘱目之下,一身戎装披挂的王烁骑着战马,从百员将佐夹成的过道中间,从容行来。

到了拜将台前,王烁下马,一步步走上台来,单膝拜下,抱拳,“臣王烁,接旨!”

在场数千人,一并拜下。衣甲嚯嚯声,整齐无比。

“皇帝圣旨!”王忠嗣声色庄严,展开了那份圣旨,“诰曰:惟大唐天宝六年,岁在丁亥……”

大唐任命官员的诰令,基本都是散文的形式,一般都挺长。真正说事之前先有一段文采飞扬的骈文先来吹一吹牛、捧一捧人。这份诰令也不例外,一上来就先把王忠嗣和他儿子王烁,都给天花乱缀的猛夸了一顿。


状态提示:第62章 孺子可教--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