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恐怖悬疑>硬科技巨头>第13章 方浩的野心
人,大都是从收购的公司挖过来的人才,经过他这段时间的观察,这些人才基本就是业务熟悉,创新能力还是不强,还是需要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

造成这种情况的结果还是就业环境的问题,大部分公司都没那么好的心认真培养新人,我只管赚钱,我只要会做事的员工,其它的问题管它洪水滔天,这或许是上一代企业家的通病。

社会上存在很多不负责任的公司,自己不培养新人,反而抱怨没有人才,欧美那些一流公司的人才那一家不是自己培养的。

也就是国内的奇葩经济环境,凡是没有工作经验就不要,学历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一大堆,而且也不是什么好工作。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太多了就不值钱,综合社会的通胀系数,打工者的薪资购买力其实是连年下降,基本上绝大多数的资金都是涌向资本家钱包,涌向虚拟经济,化为泡沫。

再就是国企的垄断,本来是非常重要的职位,由于体制的问题,很多人占着位置混日子,比如汽车产业发展了多少年,居然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所谓的研发就是抄袭国外成熟的产品。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产业链分工。

目前全球产业链是一个三元结构的体系,分别由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构成。

典型的消费国,比如美国,南欧的欧洲各国。

典型的生产国,是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

典型的资源国,则是俄罗斯,中东石油国,巴西,澳大利亚,委内瑞拉等国。

美国作为全球化分工体系的最顶端,不仅负责向全球提供输出需求,还输出流动性和制度与技术方面的标准和协议,负责全球化的全局统筹与组织。

美国输出的制度,由三部分构成,政治的维度上是联合国,经济和金融维度上面是全球货币体系,贸易维度上,是世界贸易组织,也就是,这就是全球化生产与协作的顶层设计。

同样作为消费国,欧洲各国和美国相比,则是纯粹的债务型消费国,它们并没有对全球分工提供什么有实质性价值的东西,它们只是欧元区内部的全球流动性再循环链条上的一环,负责把德国的国际收支的盈余花掉。

这样,欧元区就可以作为整体表面上与美国之间形成均衡,不至于因为德国的盈余积累过多,而导致欧美之间严重的失衡。欧元的升值压力,也就不会过大。

生产国,在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体系中,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三代。

第一代是德日,美国选择工业化德国和日本,一方面有这两个国家工业基础好的历史条件,更重要的是,德日都是制衡苏联阵营的最前线,而且军事上被美国控制。

二战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德日作为生产国的最惬意的时期。

随着德日的如日中天,生产国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和盈余,而美国则被逆差和赤字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下,第一次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美国是怎么应对的呢,一边和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另一边和以德国为首的欧共体,签署了《卢浮宫协议》,《卢浮宫协议》也就是让日本失去了二十年的广场协议欧洲版。


状态提示:第13章 方浩的野心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