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注视翠儿这个活泼伶俐的小丫头出门,丁原坐在桌边喝了口茶,也起身出了门。
他打算买套房。
一开始听到媒婆说起鱼商家的二小姐都需要一千两白银的彩礼,丁原只是戏谑般的心念一动。
但冷静下来一想,他确实需要一个房子。
倒不是为住,丁原住在家里挺方便的,他需要的是一个搞研究和生产的地方。
现在他们家已经被占用了一大半,前院堆满了蜂窝煤,到处都是黑不溜秋脏兮兮的,住下人的偏院则被改造成了养鸡场。
也就后院卧房和堂屋大堂还保持着原有模样。
离开家门,丁原开始在丁宅附近溜达,从挨着他家近的几户开始看,一个个问询打听,有没有哪户人家要卖房。
走了没多远,在距离丁家不到二百米的炮局胡同,丁原注意到了一座宽敞的宅院。
院墙不矮,足足有两米多高,宅院的正门大开着,也没有门人仆役看着,有限的视野里,丁原看到房子里面似乎没有什么家具摆设了。
眼前的种种迹象表明,这栋宅院应该要易主了。
丁原正打算找个房牙子,也就是古代的房屋中介打听一下这栋宅院的具体信息,却见到一个一个中年人正攥着一个小本子朝门内走去。
“这位大哥请留步,你是这宅院的主人么?这栋宅院要出售么?”丁原主动问道。
那中年人忙的满头汗,见丁原这么个少年问东问西的,便没好气的回道:“是啊,要卖,怎么了?”
看到这中年人手里的册子和额头的汗,丁原知道他是在忙着问账。
在大明朝,如果想买卖一套房子比现代还麻烦。
在某种程度上,这里也有限购。
一套房子要卖,必须得是亲戚四邻都同意才行,而且不是口头上同意,需要一个书面的问询过程。卖家得向其他人解释清楚,你为何要卖,其他人同意了,还需要签字留个证据,这个流程叫问账。
从五代时期,一直到明清,问账都是买卖房屋必经的一步。
丁原上前一步,笑着问道:“敢问主家打算把这房子多少钱卖掉?”
中年人嫌弃地挥了挥手:“一边儿玩去,我这正忙着呢,没工夫跟你磨牙花子。”神谕之子
京城的酒楼春馆也都听说了消息,通过各种门路打听到了赵丹的铺子,从四九城的各处纷至沓来,采购蜂窝煤,订做煤炉。
消息越穿越开,没几天之后,紫禁城里的太监宫女们,外出置办货物的时候,也听人说到此物,购买了一些用于取暖和烧水。
崇祯皇帝素来节约,他本人的袍服内里坏了,都是缝补一下,继续使用。
在他的带动号召之下,皇宫内外都是厉行节俭。崇祯希望自己的带头作用可以感动其他内外官员们,与他同舟共济,匡扶大明于危难。
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乃是崇祯皇帝最信任之人,自然也明白皇帝欣赏什么。
太监们开始使用一种名叫蜂窝煤的东西取暖过冬,此事很快便传到了王承恩的耳朵里。
听说使用蜂窝煤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用煤量,王承恩立刻意识到这东西大有可为,并且一定能博得皇帝的喜欢。
王承恩找来自己的心腹,安排他们用蜂窝煤炉和宫里原来使用的煤炉做了个对比。
亲眼验证了蜂窝煤的神奇之后,王承恩决定找个机会把这种好东西献给皇帝。
夜里,乾清宫之中。
年方二十出头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正口述着圣旨,而王承恩则在一旁小心翼翼的给奏章批红。
翻阅了整整一天的折子,崇祯皇帝着实有些乏了。他的眼睛已经微微红肿,眼球酸涩无比。伸了个懒腰,崇祯皇帝打着哈欠站起身来,在屋里来回踱着步子,算是舒展一下筋骨。
见到崇祯有些倦意,王承恩立刻凑上来劝慰道:“入冬了,夜太凉。皇爷早些休息吧!保重龙体要紧!”
一个太监这么跟皇帝说话,老实说是有些失礼的。不过崇祯皇帝倒也不气恼,他知道王承恩别无二心,都是为了自己着想。
“天下不太平,朕即便躺下了,又岂能有一刻安稳?案牍上的那些事情,哪一件不需朕亲力亲为?”
王承恩谨小慎微的劝谏道:“皇爷若是能寻到信得过的辅臣,又何必事必躬亲?军国要务皇爷亲自过问,那些杂事小事,奴婢按辅臣的票拟抄一份批红,。”
崇祯皇帝仿佛全然没听到这番话,一动不动的背对着王承恩,默然不语。
王承恩汗如雨下,顿时有些后悔,自己不该多嘴说这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