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三年八月份,一次七日降雨量在两千多毫米的雨水袭击了整个海河流域。这样的波及范围以及降水量级别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也让政府真正的认识到了这个自然灾害的威力到底有多么强大。
降雨区域分布广泛,有暴雨级别的降雨影响了八九万平方公里,而自北向南的降雨锋线,让整个洪水涌入华北平原。而整个平原地区因为海河流域河道狭窄,使得加固的堤防被洪水没顶垮塌的,不计其数。这就导致了这次大洪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之前建设的水利工程已经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可毕竟基础建设时间并不算太久远的情况下,加上漫过水坝的洪水过大,使得整个华北平原受到影响的地区过于广泛,仅仅河北地区有一百零四个县域受灾,严重地区积水甚至能到达三米以上。淹没农田五千三百多万亩,占播种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六,其中绝收三千七百四十万亩,占播种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估算减产粮食二十五亿公斤。灌区工程有百分之六十二被冲坏,大部分排水工程和灌渠被淤平,扬水站、变电站冲毁,一千四百万亩灌区不能发挥效益。
这样的一场大洪灾,不仅仅影响了华北平原的种植,还影响到了整个南北铁路的运输。据铁路部门统计,“六三·八”暴雨洪水造成京广、石太、石德、津浦铁路相续中断,毁坏八百二十二处,冲毁铁路七十五公里,冲毁涵桥二百零九座,路基土方流失一百六十五万立方米。修复基本上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这对于当时的国家来,交通影响巨大。
而对于建国之后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来,这一场自然灾害对于财政支出以及相应的后续调拨资源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因为自然灾害而产生的饥荒,让人们饿到了一个难以言的程度。
虽然白家里因为在工作的问题,配给方面并不存在问题。但真正的农户家里面,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们的食物都很难保证。毕竟当时的成年人就要保证家庭的劳动力,自然需要吃的多一些,而孩子们为了避免消耗过多的体力而食用更多的食物,只能选择一些土办法来进行抗饿。
像是白,一般孩子们都会放在有阳光的墙头下面,就这么呆坐着,直至晚上。而晚上吃饭的时候,也基本上只能吃到少量的食物,也并不足以果腹。只能保证最低的生存。
亦或者是选择另一个看起来可信的方式,一旦饿了,就倒立起来,让肠子里面的食物回流。但这样的行为能不能够起到作用,很难确定。
就是这样的一种环境,我们国家还是努力前行,扛过了这一重又一重的灾难。而因为这一次六三八大洪水之后,我们国家也是看明白了相应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之后,决定对于河道上游防洪能力强而下游防洪能力差的情况进行改善。一九六五年编制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随即根据规划安排,在各河中下游,大规模开挖或扩大了泄洪排涝河道。特别是扩大了入海通道。解决了河道泄洪能力上游大、下游的矛盾。
而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了一种用工方式,也就是人们常的上河工。上河工是利用人们在农闲时期的闲散劳动力,进行的一种工事活动。按照当时来,人们吃饭和购买都是需要工分来进行换购的。上河工也是一种挣工分的方式。从六五年开始,以上游修建蓄水水库、中游疏通原有河道、下游扩宽入海通道的方针,综合治理整个海河流域各项水利工程的工作,就这么开始了。也就是这时,广大华北平原的农民在农闲时期都要上河工挣工分了。
在这个年代,上河工并不是一种非常轻松的工作。在完全靠着人工施工的情况下,这个河道内部的土方量并不算少。加上还需要将清除的土方完全运输到其他的地方甚至是堤防之上,这个高低差以及运输路程。都是由人工进行的。
上河工的时候场面也是非常大的,当时的工作方式应该是以生产队为单位,每个生产队拥有多么长的河道段,而这一个枯水季节,就要完成相应的工作。之后还要为春耕春播留下足够的蓄水时间和送水时间。
而一般的农闲时间,都是在寒地冻的冬季,虽然河道当中的土质依旧是含水量充足,可依旧不能避免的是土壤的冻结。所以在真正的冬之前,这个工程能够做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这个工作量也就是一种非常大的情况。
(也许我们在现代对于河道清淤的工作会感觉比较简单,土方使用挖掘机或者是挖泥船甚至是泥浆泵这样的工具,就能够将土方从河道中转移至河道之外。而事实上即使是机械来负责这样的工作,这个工程依旧需要很久的时间和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过去的生产力之下,这样的工程能够做成,不易于修筑京杭大运河。)
海河的整个流域面积是三十一点八万平方公里,这个流域面积的大,是我们国家的百分之三点三的国土总面积。加之因为“六三·八”大洪水的原因,人们对于洪水灾害的认识比之前深的多,还要开挖多条新河流。这样的工程量在全人工时代,基本上只要是拥有劳动力的人口全部成为了工人才能够完成的工程,其宏伟程度可见一斑。
当然,人工的辛苦程度以及当时的物资补给,都是相当匮乏的一种状态,尤其是当时人民子弟兵主要还是忙着保家卫国以及内部阶级敌饶斗争。这样的情况下,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