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最大的问题是缺粮,在平阳府城所辖的县里面,是比较突出的,为什么会这样,各有各的说法。
“兄弟,到曲沃来了,是一定要到解元巷和桥梓巷去看看的。”
“那是一定要去的,听闻李尚思和李永培是永乐年间的解元,父子的解元,我是很崇敬的,李廷宝和李ri煦父子都是举人,也了不起啊。”
“呵呵,已经过去的事情了,我相信,你一定比他们更加的厉害啊。”
“大哥万万不要这样说,他们都是读书人的楷模。”
所谓的解元巷和桥梓巷,其实也就是两个巷子,因为李尚思和李永培父子先后高中解元,后人为了纪念,命名为解元巷,年代有些久远了。至于说李廷宝和李ri煦,一个是嘉靖年间的举人,一个是隆庆年间的举人,居住的地方,被命名为桥梓巷。
这些地方,几百年之后,是了不起的古迹,可现在也就是那么回事。
解元巷和桥梓巷都是在县城里面,苏天成和渠清泽去看了看,没有特别的印象,苏天成也不想拜祭,这些都是虚的,科举还是看自身的本事。
“时间尚早,是不是到古学书院去看看啊。”
听见渠清泽这样说,苏天成立刻有些jing惕了。
明朝的书院很多,这都是因为各地的县学和府学太少,容纳不下那么多的读书人,所以说,书院随之诞生,因为书院是民办的,和官办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授学业方面,不一定按照朝廷的规矩来,提出的一些政治见解,和朝廷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
书院的出发点是好的,可发展到后来,慢慢出现了一些异样了。
嘉靖和万历年间以来,朝廷曾经清理了很多的书院,这已经成为了最大的争议,很多的读书人支持书院,甚至是支持书院的观点,名气最大的书院,就是东林书院了。
朝廷里面的党争如此的厉害,与书院是有着一些关系的,书院的读书人,结为了团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以说,党争的种子,在书院的时候,就发芽了。
当然,这是几百年之后的一些总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苏天成绝不想搀和到里面去。
“算了,已经是这个时辰了,还是回到客栈去歇息。”
“兄弟一直都是在县学和府学读书的,对书院是不是有着一些其他的看法啊。”
“这倒没有,我一直都是在官学读书的,对书院不是很熟悉,也就不去关注了,要说去看看,就更没有必要了。”
渠清泽的脸上,再次出现了奇怪的表情,这一切,苏天成都是看在眼里的。
他已经有一些猜测了,这次出来游历,渠清泽一定是带着某种目的的,否则不会陪着自己,到了曲沃县,提出来的一些建议,好像都有针对xing,隐隐的指向了某个方向。
不管渠清泽是不是在试探,苏天成有着自身duli的想法,他不会去附和很多的思想,埋头办实事,实现自身的目的,才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