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审烜到京城的时间不是很长,但特殊的经历,让他对朝廷里面的事情,看的透透的,诸多的小动作,他是非常清楚的,身为藩王,他一直都是战战兢兢,多少年了,要不是苏天成建议藩王参与到朝政之中,如今他还在山西的太原,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朱由检的矛盾心态,朱审烜一样能够准确的把握。
从关系上来说,朱审烜应该是要偏向于皇室的,毕竟这是朱家的天下,但父王和自身的遭遇,令朱审烜更加的偏向于苏天成,当然,这种偏心,不是让苏天成翻大明王朝做皇帝,而是为了苏天成的安全。苏天成的功劳太大了,大的让皇上法安心了。
成为内阁次辅之后,朱审烜兢兢业业,努力维护皇上的威信,让皇上掌握足够大的权力,让满朝的文武大臣法和皇上抗衡,不过做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苏天成更加的安全,将来不至于遭受到排挤,甚至是杀身之祸。
但种种的努力,依旧法彻底让皇上放心,这是朱审烜最为担心的事情,一旦苏天成受到了清算,垮掉的是一大批人,且不说大明是不是能够继续稳固的发展,自己也是要受到牵连的,从这方面出发,朱审烜也是要维护苏天成的。
朱审烜很少某些给事中和御史,依旧在劾苏天成,尽管苏天成已经是内阁大臣,带领大军在外征伐,不断的清除威胁大明朝廷的危险。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朱审烜感觉到很累。
在陕西担任巡抚的那段时间。是朱审烜最为舒心的日子,不管朝廷里面的争斗,一心一意的治理好陕西,可进入到京城,成为内阁次辅。权力大了很多的,反而不自在了。
大明王朝的问题依旧是很多的,譬如说南方,没有多大的变化,和以前是差不多的,这也是因为苏天成在南方的时候。仅仅是江宁县的知县,没有多大的影响力,整个的南方,还是按照以前的步骤行事,加之南方没有遭遇多少的战火,诸多的官吏。很是满足于现状,更大的问题是,朝中的大臣,绝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在很多的事情上面,自然是偏向于南方的。
随着北方的稳固,这些年以来。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不比南方差多少了,而北方的发展,还是得益于苏天成行的一些政策,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陕西,陕西以前是流寇发源地和动荡最为厉害的地方,也是最为贫困的地方之一,可剿灭流寇之后,因为行了让利于老百姓的政策,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加之苏天成注重商贾,靠着商贸的发展,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绝不会为朝廷认可的发展路径,带来的效果是辉煌的。[
登州、莱州和青州的发展。朱审烜也有耳闻,一些奔波登州和京城等地的商贾,认为登州等地的繁华,甚至超过了京城,具体情况是不是这样,朱审烜没有专门去考证,但他相信这样的情况,苏天成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将陕西建设好,更不用说登州等地方了。
苏天成立下如此巨大的功劳,但总是遭遇到猜忌,劾的奏折没有断过,这里面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苏天成提高了商贾的地位,为朝中大臣所不容,可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皇上的态度,只要皇上不驳斥这样的行为,那就会有大臣继续劾。
朱审烜一直都是为了大局考虑的,大明王朝离不开苏天成,不客气的说,离开了苏天成,恐怕没有谁能够剿灭后金鞑子,能够征服草原,能够拿下台湾,估计也是这样的原因,皇上就算是对苏天成充满了戒心,也不可能采取什么行动的。
可这种局面,究竟能够维持多长的时间,朱审烜不知道,也是充满担忧的。
在思考了很长时间之后,朱审烜终于做出了决定,将这些情况,完全告知苏天成,他和苏天成之间的特殊关系,也让他必须要这么做。
至于说如何解决其中的问题,朱审烜没有想到很好的办法,也提不出来具体的解决办法,他相信苏天成接到信函之后,能够拿出最好的办法来的,苏天成曾经遭遇了那么多的困难,不是都一一克服了。
写好了信函,朱审烜没有直接送出去,他将信函交给了苏平阳,他相信苏平阳是能够将这份至关重要的信函,交给苏天成的。朝廷里面的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子,是非常厉害的,稍微不注意,这份信函落入了锦衣卫和东厂番子的手里,问题就麻烦了。
杨嗣昌的想法也很复杂,一方面他作为内阁首辅,权势是不能够和以前的内阁首辅比较的,这多多少少令人憋气,千辛万苦成为了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惜没有充足的权势,朝廷之中的大事情,基本都是皇上拿主意,这和以前的区别太大,另外一个方面,大明各地渐渐的开始平稳,以至于诸多的官吏,忘记了前些年的事情,以为天下忧了,就算是大明朝遭遇外来的袭击和进攻了,也有苏天成去对付,奇怪的是,这些官吏想着苏天成去对付,却对苏天成掌握了太多的军队,表示出来了忧虑。
这不是什么好的局面,其实大明朝远远没有到高枕忧的时候。
老百姓的生活还不是很好,丰衣足食谈不上,就算是南方的富庶之地,老百姓的日子依旧不好过,派出去的巡按反馈回来的情况,北方的老百姓,日子比南方的还要强一些了,这在几年前,是不可能想象的。
苏天成的能力,杨嗣昌是完全认可的,内心高傲的杨嗣昌,对苏天成也是心悦诚服,人家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