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1255再铸鼎>第366章 入关
p>东辽国的情况也类似。东辽国是契丹人耶律留哥所建,从成立的一开始就与蒙古人有密切的关系,辽王之位传承到耶律古乃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历史没变的话,这就是最后一代)。理论上他们应受塔察儿节制,但历届大汗都很注重拉拢东辽国主,避免他们与塔察儿太过亲近。像是古乃的父亲耶律石剌,蒙哥曾经特别为他在金符、素金符、银符sān_jí荣誉勋章系统之上新增了一个“虎符”级别,可显荣宠备至。东辽虽然是王国级别,但真实实力还不如大些的汉地世侯,如此拉拢,显然是为了防备与之为邻的塔察儿。

在真实的历史上,塔察儿的后人乃颜还真就叛乱了,不知道是大汗们的担心成真了还是他们的担心促成了这个事件……

实际上,塔察儿本人也真不是个省油的灯。朝廷不让他在家门口扩张,他便向外结交外援,而且这外援来头还真不小,便是益都的李璮!他娶了李璮的妹妹,两家可是有姻亲关系的,中统元年的时候,塔察儿又趁着拥立之功,从忽必烈那里要了益都行省作为供应本部财赋的份地,从此两家可以说亲上加亲了。当初郝经给忽必烈分析天下局势的时候,就曾经把塔察儿与李璮并列,指称他们是“在于背胁”的潜在威胁。虽然今年塔察儿并未响应李璮造反,还给忽必烈去信表了忠心,但有这层关系在,忽必烈仍然不得不对他有所防备,调动诸路大军征讨李璮的时候,独独就把塔察儿落在了后面。

然而,济南战局的变化最终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十几万大军被困,忽必烈左支右绌,无计可施。在真定、顺天一带抽调兵力,又从其它地方反复腾挪,只能凑出两万左右的机动兵力,也不少了,但对上东海军还是凶多吉少。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了,只能将塔察儿再度请了出来。不必说,为了请动他出动,也是暗中让渡了一些利益的,比如允许他在辽东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现在让他节制东辽国和高丽出征就是明证。

忽必烈自己的朝廷官军为右路军,从河间路出发,稳扎稳打,直驱济南;塔察儿率领的军队为左路军,更靠近海岸线,朝北清河河口处的滨棣路进发,试图封闭河口,阻止东海海军的支援。这兵分两路不可避免地摊薄了力量,但没办法,要是合兵一处的话,兵员加上调动的民夫恐怕得有十万人了,单一路线根本支撑不了这样的补给。如果进行得顺利得话,他们可以占据清河北岸,与济南相对,同时封闭河口,让河上的战船成为无根之萍。不管能不能成,至少得努力努力,不能坐以待毙不是?

塔察儿从本部带来了八千余人,加上东辽国约五千兵、高丽国五千兵,沿途又征召了一些汉军,总兵力几乎有三万。其中骑兵过万,皆是辽东长大、精于骑射的好手,足以在任何一场大战之中独挡一面。不过,骑兵多并不意味着行动迅捷,相反因为需要大量补给,只能规划粮路一点点前进——除非不要脸了,在自己的国土上开抢。呃,塔察儿倒是多半不介意这么做,但忽必烈知道他的脾性,一早就三令五申让他克制,所以只能按部就班了。

这样一支大军浩浩荡荡从榆关入关,吃空了沿途不少州县所剩无几的存粮,今日总算是挨到沧州了。但沧州之前供应前线掏空了不少粮仓,现今又被冒险者们劫掠焦头烂额,能供给这支新部队的粮草实在不多,他们的脚步因此就被拖住了。

如今右路军已经到了高唐州,离北清河只有百里了,所以后方也接连催促塔察儿的左路军行动。没办法,既要让马儿跑,又不给吃草,那就只能让马便宜行事,自己找吃的了。

耶律古乃回到自己的营帐中,擂起聚将鼓把自己部下的千夫长召集了起来,吩咐道:“大王有令,我们得给大军打打草谷,我们来划定次序分了地盘,你们速速召集部下去吧!”

听他这么一说,千夫长们顿时面露喜色,这可是大大的肥差啊。于是他们立刻展现出了惊人的高效率,几人一商量,便飞一般地出营点兵出征了。契丹骑兵也是史上有名的轻骑兵,虽然现在没当年那般气势了,但是打草谷这样的任务还是很胜任的。

耶律古乃对南征这么上心,也是因为关切到他自己的利益。他的家族作为东辽国的统治者,早就知道故苏州地区(后世大连)的天威余孽的存在(当初东辽国部分人不满耶律留哥附庸于蒙古,试图重建大辽荣光,起兵叛乱,自称皇帝,建元“天威”,旋即被剿灭,史称后辽)。但是由于辽东地广人稀、契丹族又屡遭劫难人丁稀少,他们也没真造东辽国的反,反而去找女真人和高丽人的麻烦,所以耶律家一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去管他们,只是暗中查探动静,双方隔得远远的,井水不犯河水。但是今年以来,这帮子反贼开始蠢蠢欲动起来,据内线回报,说是他们是受了山东造反的东海贼的鼓动,也想做点事业出来,这还了得?

本来耶律古乃是想发兵先发制人先去苏州剿匪的,但是无奈动手之前就接到了朝廷的征召,只能收拾兵力入关了。但这也不失为釜底抽薪的一个好办法,只要去南边把罪魁祸首东海国剿灭了,那帮子余孽不就成无根之萍了?

在东辽官兵的努力下,塔察儿大军收集到了不少粮草,拔营慢慢向南动了起来,渡过马颊河,进入滨棣路的棣州地,向更南边的土河(汉商河的故道,因黄


状态提示:第366章 入关--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