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1255再铸鼎>第683章 都好起来了 一

1273年,7月1日,东海国,黄县,龙口新城。

伴随着一阵吱嘎声和金属摩擦声,一辆三轮自行车停在了龙口新城东南边的一处大院门口。

这是一辆从南边卖过来的二手车,已经有些年头了,设计在现在看来相当过时,传动轴只连在一个后轮上,不扶着车把就会走歪。虽说如此,但好在当年用料够足,现在它的主体结构依然结实,载上二三百斤货都没问题。这个载货量和畜力车是没法比,但胜在轻便灵活,不用费心准备草料伺候驴马,使用成本很低,因此是很受欢迎的。反正一般人平时也没那么多货要拉,自行车说走就走可是太方便了。

本来这类人力自行车只在南边的中央市东海市一带流行,毕竟只有那边有良好的道路条件,但这些年来随着各地基础设施的改善,它们在外围地区也越来越常见了。相关产业也形成了供销两旺的良好局面,金口市、东海市等老工业区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几十家生产企业来,大大小小各类风格的车辆看得人眼花缭乱,也不知道最后能剩下多少。

不但上游红红火火,下游也开发出了衍生应用,比如说“出租车”业务。在之前的大城市中早就有出租马车的经营项目,但是马车空间大、价贵,组团出游或是拉货倒是不错,可只坐一两个人的话就很是浪费了,一般人也花销不起。这种小规模出行的潜在需求其实是很不少的,只是一直得不到满足,而人力出租车的出现很好地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不但在中央市等大城市红红火火,在各州县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城市也日渐普及。黄县作为东海商社规划的三大煤铁复合体所在地之一,城市开发在二线之中属于前列,自然也不例外。

车座上穿着标志性的麻布上衣黑裤子的中年男人就是从事“出租车”业务的黄县本地人之一。他叫高大业,家住新城不远处的高家庄,每日清晨蹬着自己的车进城揽活,干到天黑才回家,相当辛苦。但这年头对于不识字的苦汉子来说也没什么工作是轻松的,这一行至少比起旧年间的苦劳要好上不少,而且收入实在是高多了。

高大业右脚熟练地从横梁上跨到左边,跳了下来,然后走到后面,两手一左一右轻松写意地将两大袋面粉抗在了肩上,顺口对车斗里的儿子说道:“好了,进园吧!”

小男孩欢呼雀跃地从车斗里爬了出来,朝前面的大院小跑过去。

这个大院是一家幼儿园。这种机构在东海国并不少见,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堆孩子,而赚钱的机会又多,经常有父母都在工作无暇照看的,于是幼儿园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这种幼儿园也别想有多正规,一般就是乡邻有闲的妇女们聚在一起,一边看着自家的孩子,顺便也收点小钱帮别家看顾一下。

这一家也是差不多的情况,由一对老夫妻主办,附近的家庭妇女平日没事就带着自家的孩子过来,让孩子们自己玩,她们偶尔看顾一下,既热闹又省心,还能顺便接点手工活贴补家用。现在就有十多名老少妇女三五成群地坐在院门口的树荫下,手里熟练地糊着纸盒或缝补衣物,嘴里更熟练地拉着家常,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园里的孩子们就在院里院外追逐打闹嬉戏玩耍,经常有摔倒或者闹起来吃了亏的,妈妈们一般都不会管这种小事,除非是闹大了哭起来才骂骂咧咧过来训斥一下。

高大业父母早去,妻子前年又得病去世了,留下三个儿女由他独自拉扯,可以说很辛苦了。其中大儿子和大女儿都上学了能自己照顾自己还好说,这个小儿子年纪太小,实在是没办法,只得在邻近城里的地方找了这家幼儿园,每天进城的时候捎来托管,晚上再接回家里去。

高家小子蹦蹦跳跳跑进了院子里,先在门口处摸了摸狗窝里刚出生的几条小狗,又钻进了孩子堆里玩耍起来了。妇女们对此熟视无睹,倒是有一名三十多岁的女性站起身来,朝高大业迎了过去,打招呼道:“高大哥,过来了啊。”

高大业把右肩上的面粉稍微举了一下,说道:“嗯,今天是面粉。这次是俺村里老王哥自己磨的,用的新风磨,匀得很。车斗里还有一篮子鸡蛋,华妹子,你帮俺提一下吧。”

他带来的这些面粉鸡蛋实际上就是儿子的“学费”。幼儿园每天要消耗不少粮食给孩子们做饭,而这边临近城里,粮菜都要去店里买,花销不小。像高大业这样用带来的食材抵学费,园里省了钱,他在村里跟熟人采买也更便宜,两相得益。

旁边这位华寡妇说来也是命途多舛,当年她男人死于矿难,留下她和刚出生的女儿势单力薄,差点被族里吃了绝户。所幸当初东海商社的人正在村里谈新城征地的事,对此看不过去说了两句,才保住了她的一点微薄财产。后来她在新城里辗转做了几份工,在商社办的扫盲班里学了一点识字算术,现在在这家幼儿园里安顿了下来,平日做些记事算账的活计,顺便也把老板从城里接来的活派给主妇们。

华寡妇小跑两步,去三轮车里取了鸡蛋,然后小心地跟了上来,陪着高大业往厨房的方向走去:“嗯正好,院里还有些紫菜,今天给娃儿们做蛋花汤喝。高大哥,等会儿你还要去城里吧?”

“嗯,还得去卖脚力啊。对了,今天俺还是得晚点过来接孩子。这些日子好多厂子都在加班,工人们下班晚又有点钱,如今的小年轻都


状态提示:第683章 都好起来了 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