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恐怖悬疑>三国之谋伐>第五十二章 借东风(求票)
甫嵩冷笑一声,不屑说道:“陈子归,你小看了天下英雄,此计我和公伟早就想过,可夏季草木燃烧缓慢,又无大风借势,就算想火攻,也根本不可能实行。”

朱儁和皇甫嵩二人也是老将,连日来早就已经在思考所有对策。在陈暮还没来之前,他们观看黄巾营寨,就已经想到了火攻之计。

长社这个地方刚好位于秦岭与太行山末端,西面崇山峻岭,东面则属于平原地区。

所以城西多山岭,城东是平原,有大片田地。

黄巾兵战术素养不高,没有把兵营驻扎在平原上,反而是驻扎在了山岭下。

山岭下方草木旺盛,连绵不绝的野草蓬蒿,还有森林树木,如果要用火攻的话,是非常好的办法。

但可惜现在是盛夏,不是深秋。

现代人应该都知道,盛夏时节叶子翠绿,草木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挤压树叶能滴出水来。

用打火机烧一片绿叶做试验,可以观察到,树叶的燃烧速度十分缓慢,比不了深秋时候枯叶那么迅速,可能要好一会儿才能点燃。

不过毕竟是草木,想引起大火肯定可以,但火势发展也肯定不快,黄巾兵只要不是傻子,自然可以在大火蔓延之前逃离,如此依旧无法给黄巾造成损失,顶多就是烧了他们的营寨而已。

所以朱儁和皇甫嵩一直没有使用这个计策。

如果陈暮是觉得用火攻可行的话,皇甫嵩也只能表示失望,因为在他看来,这只是无法使用的一个假想计谋而已,除非老天爷帮助,刮一股东南风,否则根本不可能实现。

陈暮缓缓行走,抬头观望天色,轻笑说道:“欲破黄巾,只有火攻这一条路可走,将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吧。”

皇甫嵩冷然道:“此时盛夏,哪来的东风。”

众所周知,一年四季,有春风、秋风、冬风的说法,在古诗词当中,这三季的风常写在诗歌里,如“春风不度玉门关”,“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北风破南极,朱凤日威垂”等等。

唯独很少有人说夏风的诗词,因为即便夏天有风,也只是夜晚微风而已,极少刮大风。风势比之和熙的春风;萧瑟的秋风;严寒的冬风要差上许多。

因此火攻虽然是唯一击破黄巾的办法,但由于夏季火势发展缓慢,又没有大风帮助这两个原因,很难奏效。

陈暮却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历史。

小时候作为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优秀,还常读国内外名著,看二十四史。其中在看《三国志》和《后汉书》的时候,隐隐记得,皇甫嵩是在仲夏六月,借着大风放火才最终破了颍川黄巾。

现在是五月末,马上就要到仲夏六月初,也就是说,最晚不过十来天,肯定会有大风。

偏巧高一时的地理老师还说起过关于预测天气的民间谚语,如“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等等。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话,农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常能听到长辈叙述,看似是中国五千年来民间总结的经验,实际上就是一些气象学理论。

在现代气象学当中,是有所涉及的。

而汉代的图谶之术,堪舆之术,经纬之术,其实大多也都跟这方面有关系。

古代行军打仗,天气对军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如果带兵打仗的将领会一些气象学知识,就对战事有很大的帮助。

不过这方面的知识别说在汉代,就算是在明清时期,也没有完全普及,高级将领根本没有学的必要,普通将领没有学的渠道,所以在汉朝除了少数专门研究这方面的经学家以外,一般人还真不会。

陈暮回忆着当初地理老师教过的谚语,抬头去看天色。

太阳当空照,火辣辣的日头晒下来,哪有风雨迹象?

然而陈暮却笑了,对皇甫嵩说道:“将军,盛夏时节虽无风,我却能借来风,不知将军是否愿意一试?”

“借来风?”

皇甫嵩冷笑一声:“陈子归当吾是村民愚夫不成?”

“皇甫将军不信?”

陈暮心里纳闷,不是说古人迷信吗?

特别是汉代,连皇帝都“不问苍生问鬼神”,怎么皇甫嵩还是个无神论者?

皇甫嵩理所当然道:“你若是张角,我还信你几分。那张角得南华仙人传书,会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可你不过是个毛头小子,哪来的法力借取东风?”

好家伙,原来不是他不迷信,而是觉得自己太年轻了,担当不起呼风唤雨的重任。

陈暮一边腹诽,一边缓缓开口道:“皇甫将军有所不知,我研习祖上传下来的经书,已经学会祈告之术。张角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惹怒了上苍,我正好向上苍禀报,并非是用法力借取,而是向上苍汇报张角的恶行,让上苍降下灾祸。”

“原来如此。”

皇甫嵩迟疑:“你有几分把握?”

“当是八成以上。”

“该如何做?”

“开法坛,行祭祀。告上苍,借东风。”

“何日能借来东风?”

“若是顺利的话,当下月之内。”

“好。”

皇甫嵩也是果决之人,拍板道:“反正也无其它办法,那就姑且一试,若是下月不来风?”

陈暮咧嘴一笑,露出一对洁白的门牙:“请将军治罪。”


状态提示:第五十二章 借东风(求票)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