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兄弟二人诧异的神色,沈不易不紧不慢,接着说道:“你二人说的,都是招安的好处,可坏处你们想过没有?”
范崇凯急忙起身,恭恭敬敬的躬身施礼。
“愿听老师教诲。”
“你们啊,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那袁崇,不过是曾经平海侯易初的副将,占据了两个城池,就自立为王,倘若这样的人,都要招安,那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效仿,我大唐朝现在不过五百万户,他一个小小的袁崇,就要做个千户侯,一个青州府,来上十个八个的袁崇,那这青州府,岂不是成了他们的后花园。”
一番话说得范家兄弟茅塞顿开。
两人连连点头称是。
把这招安之事讲完了,沈不易又看向了范元凯。
“元凯,你来说说,现在朝廷最急需的是什么?”
最急需的?
范元凯抓耳挠腮的想了很久,最后还是无奈的一摊手说得“恩师,请恕学生无知。”
沈不易倒是没有过多地责备什么,所谓术业有专攻,兄弟二人,靠着读书,能从巴蜀来到长安,这本身已经很伟大了。
所以,对于自己提出的时务问题,不懂倒也是正常。
想到这,沈不易微微点头说道:“当今天子,最愁的莫过于国库空虚,而要想解决国库空虚,无非两点,开源和节流,你俩再来说说,该怎么办啊!”
这一次,范元凯显得十分恭敬,认认真真的思考起来。
许久之后,范崇凯试探着说道,“恩师,学生以为,开源者,可增加税赋范围,一些行业,加大税收,比如商业,城里得月楼这样的酒楼,学生听说菜价高的很。”
听到这,沈不易有点哭笑不得,还好自己先把这题目拿出来考这俩家伙,要不然,还真的捅出大篓子来。
抬了抬手,打断了范崇凯的话,沉声说道,“你俩记住了,不论是明日之答题,还是有机会前去殿试,长安城里的铺子,一个都不许提,要写,就写几个你们老家的铺子,记住了吗?”
“学生记下了。”
范家兄弟恭恭敬敬的答道。
教完了两人开源节流,又把和亲与安边两个议题拿了出来。
沈不易相信,这些都是热点,难点,玄宗多半要考。
毕竟对于时务策考题,史书上并未有记载,所以自己也只能说是去推测。
范家兄弟二人,回到客栈,依旧有些兴奋,“大哥,恩师果然厉害,对这些事情可谓是高瞻远瞩。”
范崇凯一脸膜拜的神情,“是啊,金殿御考第一名,可是名不虚传!”
“就是,就是,这么年轻,就是太子的老师,太厉害了。”
范元凯接着嚷道。
“嘘,小声点。”
范崇凯示意弟弟不要太大声,接着说道,“你我再把几道题温习一遍,你看如何。”
第三场考试的,只有寥寥百余人。
现场冷清了不少。
但是该走的流程,一点也不能少。
这一次,范元凯的座号,终于进入到了前一百,而范崇凯的座号,依旧稳定在前五号。
试卷发下来,只有两道题。
看完题目,范崇凯登时是喜不自胜啊。
老师神了,两道题,果然第一个就是如何充盈国库。
第二题,考的是安边之策。
这些,自己可都是得到了老师的提点,答起来自然是顺风顺水。
范元凯看了之后,更是兴奋,提笔就写。
看到他这么快就动笔,监考官纪敏也不由得心中一惊。
这两道题,换做自己,恐怕想半天都未必有好思路。
这举子有点水平。
范元凯写了两句之后,猛然间记起沈不易的叮嘱,答题莫快,莫要急。
一句话,写的太快,容易引起监考官的怀疑。
纪敏见他写了几笔,就停了下来,反倒是微微颔首,这才是正常的反应。
这一次的答卷,交卷很明显都迟了许多。
就连薛邕,史翙这样的高干子弟,也花了将近两个时辰来答题。
而范家兄弟,选择了随大路,一直靠到日头过午,才不紧不慢的交卷。
一百多人的考试,最后收齐卷子,差不多已经是申时了。
当贡院大门徐徐打开的那一刻,纪敏终于是缓缓松了一口气。
回到客栈,范元凯憧憬之余,还是感到有点小失落,“大哥,咱们准备了这么久的招安之策,居然没考起,唉,白忙活了。”
范崇凯一瞪眼,严肃的说道,“老二,话不能这么说,考题依旧是在恩师的划定范围之内,今日你我不管能不能去殿试,都要感谢恩师。”
范元凯还是有点不服气,但嘴上已经不敢说什么了。
而这一次,发榜的时间,要在两天以后。
当然,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不,还没有,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考试,殿试。
自从武则天开始,增加了殿试这一场,由皇上亲自出题。
而能够参加的人更少了。
基本上控制在五十人左右。
一甲是前三名,自然就是非常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
这些称为进士及第。
然后按名次再分两榜,二甲选二十人左右,称为进士出身。
余下的为三甲,为同进士出身。
换句话说,只要能进了殿试,别出大的原则性纰漏,至少能混个三甲,混个弘文馆里八品官没问题。
而一甲前三名,大概率是要去翰林院镀金一番。
等待张榜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