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科幻未来>乱世栋梁>第一百四十九章 想走?(续)

傍晚,开封行宫,琴室内,李笠和几位妃嫔琢磨琵琶曲,探讨旋律和配乐。

一边弹奏,一边讨论,李笠陶醉其中,几位妃嫔亦是如此,气氛十分融洽。

研究的琵琶曲,名为《十面埋伏》,这是著名的琵琶曲,然而这个时代还没有,于是,李笠想将这名曲给“复刻”出来。

那一世他不懂弹琵琶,却听过这首名曲,所以大概的旋律记得,也知道《十面埋伏》的大概情况。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垓下决战)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曲。

曲分三部分,十三个“小段”:

第一部分,前五个小段,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

第二部分,中间三个小段,即六、七、八小段,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

第三部分,最后的五个段落,前两段旋律凄切悲壮,音乐气氛异常低沉,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愤的形象,后三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各种情景。

李笠只知道这个“总纲”,和几个经典旋律(经常被影视作品用于烘托紧张气氛),但细节基本上无法“复刻”。

只能将这总纲和旋律说给乐师,让乐师们慢慢完善。

所以,“复刻”出来的《十面埋伏》,肯定会和原版有较大出入,但只要意境到了即可。

他无法完成这项工作,但这种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办就行。

而他的后宫里,就有专业的音乐人才,擅长弹琵琶。

平日,李笠也抽空学琵琶,闲暇时来个自弹自唱,陶冶情操,于是,和妃嫔们组成“兴趣小组”,把他后世听过的名曲,“改编”为琵琶曲。

但问题随后而来:琵琶按弹奏技法、曲调风格,如今分为南北两个流派,《十面埋伏》的旋律,以哪个流派为主?

出身北朝权贵家庭、才色俱全的段玉英,擅长弹琵琶,为琵琶流派的“北派弟子”。

出身邺城倡家的薛月娥、薛月嫦姊妹,从小就学才艺,自然也擅长弹琵琶,同为“北派弟子”。

所谓的“北派”,其实就是和这个时期西域各国琵琶曲风格“同步”的“流行音乐风格”。

而出身南朝萧梁皇室的萧妙淽,学的自然是“南派”琵琶,或称“传统流派”琵琶,弹奏风格,源于汉魏的传统琵琶曲风格,和如今的北方琵琶曲风格有区别。

年纪最小的张丽华,这几年一直在向宫廷乐师学琵琶,学的自然是“南派”琵琶,所以和萧妙淽是“同门”。

五个“音乐人”,分南派和北派,三比二,研究琵琶曲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不少讨论。

这样的聚会,让妃嫔们有了打发时间的好去处,李笠一有空就召集五位佳人研究琵琶曲、钢琴曲,改编后世各类名曲。

有时候,黄姈和赵孟娘也会参与,李笠和自己的妻妾都能从这样的“音乐研讨会”上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

毕竟,夫妻(妾)生活,不能只有生理上的“深度接触”。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李笠和几位“音乐人”沉迷于“楚汉两军对阵”的旋律之中,旁听的黄姈,思绪也飞到了战场上。

却不是旋律中的“垓下战场”,而是在西边,洛阳地区。

今日,陆续返回开封的信鸽们,将前线战况带了回来,替代皇帝关注战局的皇太子李昉,看了消息之后,愈发坐立不安。

一,太行北道行军,已经抵达齐国晋阳郊外,齐军云集晋阳,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二,太行南道行军,拿下河东平阳后,分兵南下,在蒲坂与关中周军隔河对峙。

三,太行南道行军,又分兵去蒲坂以西、解池地区,在那里,将士们不畏艰险,翻越“盐道山”到南麓的虞坂,然后过黄河,入南岸陕州地界。

楚军奇袭陕州州治弘农未果,但也在南岸建立据点,击退周军进攻,以该据点威胁着关中与洛州(州治洛阳)地区的陆地通道。

四,河内楚军,以及河南楚军,开始对洛阳发动进攻,从北、东两个方向,逼近洛阳。

五,沔北地区楚军,分兵两支:一支北上,进攻洛州南部的阙南地区,策应河内、河南友军对洛阳发动的进攻。

另一支,沿武关道西进,即将抵达武关道要地上洛地区。

这五个消息,其实对于楚国来说都是好消息,意味着战事顺利,各行军按照战前拟定的方案,从容推进战局。

但是,皇太子为何坐立不安呢?

黄玲知道,这是儿子第一次处于全军统帅的位置,看各主要战场的战况,所以“入戏”很深。

因为事关重大,而李昉经验不足,所以患得患失的心理愈发严重,即便前方捷报频传,但李昉依旧坐立不安。

要么担心后勤出问题,拖累前方行军的作战;要么担心前线某场战役失利,导致战局全据崩盘。

而今日,李昉得知太行南道行军已经奇袭陕州,虽然未能拿下州治弘农,却也在陕州站稳脚跟,“钉”住洛阳周军回撤关中的道路,不由急得满头大汗。

急的是什么:万一洛阳周军跑了,官军扑了空,怎么办?

黄姈见儿子急成这样,心中也跟着就要合拢,结果大鱼极有可能开溜,怎么办?

“小李”为这件事急得满头大汗,结果“老李”当没事一般,现在还有心情研究琵琶曲。

这让黄姈觉得急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九章 想走?(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