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皇明天子>第一百八十章 小心陈新甲
粮草殆尽,再打上三个月,建奴不战自走。

甚至洪承畴还在辽西走廊召集诸将,商讨夺回广宁,再取辽东的作战计划。

而此时,大明崇祯皇帝再送来的不是诏书,而是带着尚方宝剑、王命旗牌的职方司郎中张若麒前来监军。

一个从未打过仗的文官,张若麒要求三日出战,洪承畴拒绝了张若麒的要求,继续执行自己既定战略,洪承畴要用辽西走廊这个磨盘,将建奴的兵力和粮草统统磨碎在这里。

大明有征辽饷和白粮供应,这个计划执行的时间也并不长,按照预期建奴在无法破城夺粮的情况下,能对峙到明年春,是最悲观的预估了。

仅仅四个月的时间,洪承畴问大明皇帝要四个月的时间,他要还大明皇帝一个广宁城。

广宁有多么重要,无需赘述。

但是这个职方司郎中打仗不行,内斗可是从京师那个王八池子里出来的内斗高手,短短两天时间,仗着王命旗牌和尚方宝剑两大神器,收督师(蓟辽总督洪承畴)之权,纵心指挥,而督师始无可为矣。

王命旗牌,尚方宝剑,袁崇焕阵斩毛文龙旧事被张若麒拿出来说了几次。

张若麒拿到了指挥权之后,指挥十三万大军,可是十三万大军可不听你这个内斗内行的文臣瞎比叨叨,就是不出兵,坚城以守,就是跟黄台吉在辽西走廊上磨。

张若麒上四道夹攻之策,洪承畴上奏据理力争,言兵分则力弱,恐萨尔浒之倾覆。

洪承畴说话其实蛮难听的,为了防止这四道夹攻之策真的定策,连萨尔浒之战的四路围剿的萨尔浒之战这道大明伤疤都揭开了,可见这策,让洪承畴和辽西军官多么的绝望和抗拒。

崇祯皇帝是十分相信洪承畴的,否则也不会在松山城破之后,就认为洪承畴殉国要以国礼葬之了。

对于洪承畴的说法,崇祯皇帝表示了认同。

但是陈新甲不认同呀,我派去的人拿着指挥权,坚持以诸军稍有斩获,谓围可立解,并且还写了封密信给洪承畴,时过境迁,这封决定大明命运的一封信已经不知道是什么内容了,但是张若麒益趣诸将进兵,洪承畴无力回天。

明知必败的洪承畴在进兵之前,就已经秘会各部将领,嘱咐他们战事不顺,撤退之事务必稳妥,不可给建奴可乘之机。

张若麒的进兵果然无效,差点被黄台吉杀个对穿,洪承畴的提前嘱咐起到了作用,大军的撤退有条不紊,黄台吉也不能扩大战果。

大明八路总兵轮流殿后,撤退的过程比较顺利,本部大军和清军互有伤亡。

正在此时,驻守在塔山,看管粮草辎重的吴三桂,听闻前线战败,带着六个总兵官潜师【先】奔,昏黑中为清军伏兵所截,大溃。

吴三桂、王朴等总兵,再自杏山奔宁远,再遇清军伏兵,又大败,三桂、王朴仅以身免逃回宁远城。

塔山,是大明的辎重之地,火药、粮草、铅弹、箭矢、铁器、物料皆被清军缴获。

大明军队溃败再无法阻挡,而急于立功的张若麒,直接从海路跑回了京师,参了洪承畴、祖大寿等八路总兵一本,说他们心怀怨怼,不肯效死,才至战败。

陈新甲一力庇护张若麒,并且张若麒居然得到了第二次出关监军。

洪承畴好不容易组织好了残兵,重新组织好了防线,再次和黄台吉对峙之时,看到张若麒又至,整个人都有些恍惚,大病数日。

崇祯十五年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这位职方司郎中张若麒,又一次神奇的逃回了京师。

这一次崇祯将其下狱,本来要处斩的张若麒,居然因为洪承畴降清,神奇的活了下来。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入京,张若麒又凭着迎闯王之功,做了大顺兵政尚书,而且被李自成派到了山海关劝降吴三桂。

吴三桂看到张若麒恨不得把张若麒千刀万剐,这还咋劝降?

清军入关,张若麒又堂而皇之的坐起了清廷的顺天府丞,也就是孙传庭现在坐的位置,而后几次京察之后,张若麒,顺利的升迁大理寺少卿,再升迁为太仆寺卿,位列三公九卿。

最终以通政使,清廷正三品官员,致仕。

如此三姓家奴,善始善终,完全是会因为其为漕汶张氏十四世嫡孙。

十年寒窗苦读,凭什么和人家几代人的富贵相提并论?

漕汶张氏到明末就十四代了,人家已经发达了十四代之久,而到了清廷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出了十三名进士,超过五十七人的知府以上朝廷命官。

截止到某个不可说的时间点,漕汶张氏已经传至二十四代,世世代代,荣华富贵。

十年寒窗苦,和人家从北宋元祐年间一直辉煌到了二十一世纪,二十六代的荣华富贵的积累,如何相提并论?

朱由检反复检索着记忆力的资料,忽然跳了起来,整个松山大战之中,张若麒的所有遭遇,让朱由检想到了一个可能。

洪承畴高喊“君恩如山,臣节如山”的时候,可是绝食了五日的时候,黄台吉亲自劝降,洪承畴对黄台吉说的。

而在绝食途中,黄台吉以铁斗灌食,吊着洪承畴的命,洪承畴那会儿抱着必死的决心,铁斗灌食了数月,洪承畴也苦苦撑了好几个月,就是不投降。

黄台吉到底说了什么,才让这个绝食五日也不肯投降的人,投降了他呢?

朱由检似乎找到了原因。

卢象升的战亡里有陈新甲参与,


状态提示:第一百八十章 小心陈新甲--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