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镇军将军>238一路向西3

看到众人都对即将到来的苏俄军忌惮不已,罗科索夫斯基平淡地开解道,“放心吧,他们并不是无敌的战神,也不是传说中的不死军团……他们也是人,活生生的人!我曾经有幸和他们的军官交流过,如果大家不反对,我就讲讲我对他们的印象吧!”稍稍顿了一下,看到无人反对,罗科索夫斯基回忆般的说道,“相较远东苏俄军的战术,伏尔加河沿岸军区的苏俄军队更难对付,他们的战术是从逐步掌握使用诸兵种密切协同动作的经验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对手一直是欧洲的强军,所以也是严格按照军事学院的教条来执行,比之游击队改编而来的远东军要强的太多。

他们奉行,在1918年12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本苏俄军野战条令中“进攻是战斗的主要样式”的这一点。整支军队的战术特点是积极性、首创性和机动性。他们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发现由于战线漫长而作战双方兵力有限,因此在战争初期战术密度不大,但是在战争进程中战术密度逐渐增加。例如在国内战争开始时,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师的进攻地带宽达50公里,到1919年秋季,师的进攻地带就缩小到25至30公里,1920年,已缩小到7至15公里。分队、部队和兵团的战斗队形是1—2个梯队,并有预备队。进攻时的步兵行动,用机枪和炮兵火力支援,用骑兵发展战果。进攻战斗中讲究战术机动性,而这方面主要表现为包围或迂回敌人的翼侧进攻。而且他们还总结出,战斗的最后往往是追击,因为追击是全歼敌人的主要作战方法。当然在国内战争中他们也取得了从行进间强渡江河和进行夜战的经验。所以我们和他们作战一定要预防夜战。

另外秉承了欧洲一战的经验,他们的防御战也是有板有眼,他们并不是死板的防守,而是认为实施防御的目的是固守防地、赢得时间和为转入进攻准备条件。防御的特点是没有绵亘的正面,部队的机动性强并有高度的主动精神。师的防御地带宽50公里以上。防御时的战斗队形由几个作战地段和预备队组成。防御纵深的大小视战术预备队的配置纵深而定。当苏俄军建立阵地防御时,他们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例如在卡霍夫卡登陆场防御时便是如此,在这里,苏俄军首次广泛使用了各种兵器,如地雷,以及为同敌人壕沟斗争而专门拨出携带有各式口径的迫击炮炮兵排和炮兵连等。”

“我……我想问下,什么是卡霍夫卡登陆场防御?还有迫击炮是什么炮……”一名年轻的白俄骑兵将领搓着手指面色古怪地问道。看到众人都盯着他,他显得更加的局促。这人是一名男爵之子,算是最早跟随赵云的十七家白俄贵族之一,不过他没赶上一战,更没赶上去莫斯科的贵族军事学院学习。

看到守备司令部内,围着沙盘的一群将领中,有近半都是这种眼神,罗科索夫斯基微笑的解释道,“彼列科普步兵师,1919年8月在乌拉尔东方面军组建,番号为步兵第51师。1920年12月13日,改称莫斯科步兵第51师。国内战争年代,在布柳赫尔指挥下,在粉碎海军上将高尔察克白卫军的战斗中,在彼列科普—琼加尔战役中打的卡霍夫卡登陆场防御战,1920年8—10月在对克里木彼列科普地峡弗兰格尔白卫军筑垒地域的强攻。至于弗兰格尔男爵,这位现在在远东地区接受日本人帮助的俄国步兵中将,想必就不需要我再介绍了吧!至于这场防御战值得关注的就是苏俄军夜间的突袭能力,在这一点上,我想我军还需要多多学习。”

“不错!”善意地望着罗科索夫斯基点了点头,难得这位大将在取得连克苏俄三座重要城市后还没有骄傲,赵云继续说道,“不要因为你们在一个月内连翻打了几次胜仗,就骄傲的像只高卢雄鸡,我们的敌人还是很强大的,若非如此我也没必要花时间来整顿你们!”

最近的情况赵云看在眼里,白俄远东地区的男爵军组建而来的白俄军,其实就是一群没见过什么世面,沉浸在胜利喜悦和实力疯狂进步中的“土鳖”,他们的军事素养比之同时代的北洋军差不多,但和日军、参加过一战的欧洲军队相比,就差的太远了。所幸,他们的战斗意识到是与北洋军有很大的不同,在华夏国内,战败代表的是被整编,重新换个军阀头头继续混日子,而在俄国国内的内战中失败,那就是流放、圈禁,或是直接枪决,所以白俄军的战斗意识远远高于北洋军。另外就是将领方面,罗科索夫斯基这些从苏俄军中改投阵营而来的军官是见过大世面的,对于乌拉尔山脉以西的军事实力他们是十分清楚的,所以相比远东的男爵军官他们,罗科索夫斯基对于欧洲派来的苏俄军更多一份敬畏一份谨慎,对于即将面对的大量欧洲级别苏俄军队来袭的异常反应,罗科索夫斯基十分紧张,所以他才会将欧洲的苏俄军夸的战力无双,就是生怕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白俄军骄傲自满的疏忽了。

其实在此之前赵云根本就没想到,罗科索夫斯基他的西征军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所以之前只能按照万人队、千人队来进行简单的划分。可现在由于苏俄降兵、俘虏兵、白俄军都混编在了一起,管理起来非常繁琐。

面对眼前的困难,赵云决定按照兵团、军团来整编,用人数上的优势来抗衡苏俄欧洲军队的战力。当然,这也是在询问过很多人之后,赵云


状态提示:238一路向西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