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洪流微澜>第一百八十五章 宣战

没过多久,坎宁宣布辞职,由同为托利党成员的威灵顿公爵接任首相。坎宁卸任后身体每况愈下,不久之后病故。相比同时代的其他英国政治家,坎宁为英国构思的,奉行孤立主义、离岸平衡的外交策略更符合后来的历史脉络,使英国腾出双手来开拓世界,为大英帝国奠定了外交基础。不少后世历史学家都认为,如果坎宁没有因病离世,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国可能会有更好的选择。

威灵顿公爵上台之后,立即回归了托利党一贯的保守态度,向德意志联邦和汉诺威王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德联军立即退兵,汉诺威内阁不得执行议会关于与德联邦合并的决议,否则英国将向德联邦、汉诺威王国宣战。

这自然激起了汉诺威民众更大的怒火,但也让德联邦中除了普鲁士之外的其他国家打起了退堂鼓。

李斯特在随后的一次德意志联邦议会紧急会议的发言中,大大的抱怨了一通因为被英法封锁的经济形势,并认为汉诺威问题应该与英国人协商解决,而不是像目前这样走到剑拔弩张的边缘。这得到了奥地利、巴伐利亚等国的附和。

奥地利代表认为,以目前德联邦的国力,不可能是英国及其盟友的对手,应该检讨前期与英国关系中的失误;巴伐利亚代表则认为,目前德联邦已经取得了在汉诺威事务中的优势,完全可以与英国人谈判,获得在汉诺威的部分权利,见好就收。

不过,普鲁士人却异常的强硬,表示一定要接受汉诺威的请愿,让汉诺威加入德意志联邦。德意志代表称,

“德意志的分裂已经够久了,我们错过了很多统一的机会。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是1813年至1815年解放战争的经验——而是需要铁和血。”这位代表正是克劳塞维茨,他已经从柏林军官学校调任参议战争事务的国务大臣。

这几乎就是对英国最后通牒的针锋相对,其他联邦代表面面相觑。李斯特对此有所准备,所以在接下来的发言中没有抨击普鲁士,而是给莱茵联邦铺了一系列后路。

他表示,莱茵在英法经济封锁中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德意志联邦议会最后决定用战争方式解决问题,莱茵因财政困难只能支持四千左右的军队,同时也不能确保战争中能够管制莱茵商人与敌人的贸易行为。

这无疑是带头在跟普鲁士讨价还价,随后其他联邦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普鲁士的强硬态度在联邦内得不到大多数联邦的支持,即使决议通过,战时也会存在很大隐患。故此普鲁士不得不接受临时调整联邦各国在联军中的义务,最后协商结果是,各国按照原应出兵规模的40提供兵力,其余60兵力由普鲁士自己解决;同时,战时德意志各邦可以保持与敌对国的贸易行为,但不得出口武器和火药。

两天后,谢绾看完李斯特带给他的会议纪要,喟叹一声。

“路德维希为了统一德国,真是豁出去了……”

李斯特点点头,又不无担忧的说,

“普鲁士几乎是以一国之力对抗英国,这胜算真的不大……不过,我有点担心,万一这次普鲁士真的胜了,那它完全有理由独占汉诺威,而且战后势必对其他德意志联邦更加强硬。到那时,我们的日子会很难过。”

谢绾表情严肃的撇撇嘴,沉思了半晌,

“路德维希前期突然增加现役兵,搞不好就是有单独面对英军的准备。你提出削减莱茵的兵数,各国跟风,倒正中他们下怀,让他们独占汉诺威有了合理性。看来,路德维希真有对英国战而胜之的信心……”

想了想,又说道,

“汉诺威可以回归德意志,但绝不能和普鲁士合并。我们从现在起就该为战后做打算了。”

威灵顿公爵当然也看到了这次德意志联邦会议中关于汉诺威问题的决议。他将汇报文件轻轻扔向桌面,站起身,接着将手掌压在那份文件上,低沉的说道,

“宣战吧。”

1826年10月,英国对德意志联邦和汉诺威王国宣战。随即一支二十艘战列舰的编队进入汉诺威外海,封锁汉堡与不来梅港。四万英军在荷兰格罗宁根登陆,很快占领了与荷兰接壤的部分汉诺威领土;数天后,法国对德意志联邦宣战,三万法军进入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与巴伐利亚、巴登守军对峙。

德意志联军也迅速行动,向汉诺威境内增兵。其中普鲁士增兵两万,其他各国增兵一万八千,加上原有的三万军队,准备硬扛英国人;另外,普鲁士又向德法边境增兵三万,配合一万巴伐利亚军应对法国人。

很快,在对峙边境上爆发了一系列战役。

这是德意志各国头一次以一个整体经历血与火的考验。虽然各国在之前各怀鬼胎,但当共同的敌人到来时,还是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尤其在前线作战的官兵,无论是来自巴伐利亚、奥地利,还是普鲁士、莱茵、魏玛,似乎从心底认为彼此是兄弟同胞,在之后的战争中,所表现出的组织力和战斗意志比人们最初想象的要强不少——当然也有另类,谢绾从瑞士招募来了四千雇佣兵,替换掉莱茵军,连毛奇都召回了国。

英国陆军战斗力确实不咋地,与德军互有胜负,持续拉锯。当然英军最强大之处,不在于一两场战役的胜利,而在于其可支持持续作战的强大国力,德军最初的胜利也说明不了什么;<


状态提示:第一百八十五章 宣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