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洪堡达成共识后,谢绾第二天就主动对报纸发声,表示自己绝不会出任汉诺威首相,而与英国的协议将由德意志联邦议会决定。这种表态,以及对洪堡的让步终于让汉诺威的抗议声浪开始退潮。接下来所有人都不再关心他,而是把目光投向正在召开的德意志联邦议会。
这次议会是汉诺威第一次派代表列席,他们本来是想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加入德意志联邦,并对莱茵与英法媾和出卖汉诺威利益提出抗议。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除了普鲁士,他们似乎被德意志大家庭给出卖了。
由于莱茵与英法的密约已经传得沸沸扬扬,莱茵使团索性不再隐瞒,把英国人的要求摆在桌面上。李斯特发言时表示,之所以接受英国人的要求,是因为德意志联邦并没有妥善处理与英国、与汉诺威的关系,导致一场必败的战争。经过数月的战火,鲜血和泪水已经证明了战争是行不通的。现在德英两国虽然处于僵持状态,但英国的战争潜力还很大,而德国已经竭尽全力,战争必须停止。
同时李斯特对普鲁士大加挞伐,历数其恶行:先是胁迫全德意志强硬应对汉诺威问题,然后在战争期间将其他国家的军队推到前面当炮灰,而其自身也缺乏战力,对英作战败多胜少,再之后又胁迫各国在已经力竭之时砸锅卖铁的补充兵力。发言最后,李斯特把稿纸随手扔掉,挥着手激动的说,
“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普鲁士不可思议的、非理性的、可笑的政治野心,而全德意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德意志联邦议会并未能有效阻止这种疯狂行径,说明这种决策模式是存在严重问题的,必须改革!”。
在战争中与普鲁士一起胁迫各国补充兵力,而后又跟莱茵媾和的巴伐利亚代表唯恐被其他国家代表针对,抢先站起来表示支持议会改革,并痛陈在西南部与法国的战争损失有多大,仿佛自己是最大受害者。
接下来已经与莱茵联邦达成私下协议的各小邦国也站起来表示支持,整个场面气势汹汹的针对普鲁士。
这事要放在战前,别说小国不敢,就是莱茵也不敢主动提,毕竟普鲁士是个军事大国。但现在不同了,普鲁士刚被英国打趴下,英国又被莱茵给揍了,此时莱茵河英国俨然一个鼻孔出气,普鲁士也就是个拔了牙的老虎罢了。
普鲁士代表脸一阵红一阵白。其实他们在会议前不是没做过沟通工作,甚至在谢绾陷入身份危机时,还一度占了上风。
但随着谢绾挣脱危机,莱茵与英国的密约反而成了各国关注的重点。当各国发现,这个密约其实就是让汉诺威吃亏,其他人可以马上从战争中脱身时,都暗自松了口气,就等着德意志联邦议会中有人带风向,他们好跟着下台阶,赶紧结束这场可恶的战争。于是普鲁士的沟通工作陷入僵局,各国代表都说再考虑一下,然后就没了消息。
汉诺威的新代表更是目瞪口呆,他们没想到迎接自己的第一场辩论就是一场针对普鲁士的围攻,还把汉诺威当成了筹码。
现在的会议场面很清楚:结束战争与德意志联邦决策机制改革已经被牢牢的捆在了一起:要想结束战争,就得依靠莱茵与英国此前达成的协议;要依靠这份协议,就得跟着莱茵联邦的脚步反对普鲁士、改革决策机制。可以说所有联邦都是受益者,除了被改革的对象普鲁士、被出卖的汉诺威,表决的结果可想而知。
没有意外,随后的表决中,德意志联邦议会以普鲁士一家反对,其他全体支持的结果,强行通过了在联邦议会中,联邦不分大小、强弱,每个联邦派驻两个代表、有两票的新议会制度。
表决结束后,普鲁士代表铁青着脸站起来,手指在桌面上来回抚摩了几下,然后说,
“我们尊重联邦议会的决定。但我们普鲁士,将决定是否退出联邦。”
退出联邦,也就意味着普鲁士可能与全德意志为敌。路德维希作为德意志的天命皇帝,当遇上这种快要绕过他直接实现德意志联邦共和的历史岔路时,展现出强大的对抗意志,不得不说历史的惯性很大,路德维希也是个狠人。
当然李斯特并不知道此事,也没时间感慨。他在这次会议上还有另一个责任,就是帮助巴伐利亚国王获得拿骚公国公爵的头衔。于是德意志联邦议会又以新的表决方式,出卖拿骚公爵家族利益,任命巴伐利亚国王兼任拿骚公爵。
会议最后,还接受了汉诺威加入德意志联邦的申请,同时决定委托莱茵联邦牵头与英法进行和平谈判,谁都知道由莱茵和英法谈判能谈出什么结果来,新加入德意志联邦的汉诺威突然觉得自己不是找到了家,而是到了孤儿院。
历史当然不会关注普鲁士的强烈抗争和汉诺威的玻璃心,它会公证的评价这次改革。表面上看让各联邦权力都有增加,使得全联邦的行动力更弱,组织更松散,但实际上加强了各国的向心力,国家形式越发接近原时空中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这恐怕是谢绾在努力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并没意识到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会议结束后,得到正式授权的莱茵,就紧锣密鼓的与英国展开了正式谈判。谈判不过是把之前的私下协议拿到台面上来,形成正式文本。其中唯一的变动,便是英王改为属意威廉·冯·洪堡为汉诺威首相。接着,洪堡和谢绾授意各自派系在汉诺威议会中的基民盟成员,在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