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抗战之最强民兵>第二百四十六章 帮场子的民兵总队

新肆军,抗战爆发后组建的国民新编部队,是抗战后国党跟人民党合作产生的除八路军外,另一支直属人民党领导的部队。而组建这支部队的底子,同样是当时活跃在江南几省的人民党游击部队组成。

担任这支新编国民革命第肆军军长的,正是在北伐时期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独立团的叶亭中将。这支由组建时只有几千人马枪支的游击部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已经发展壮大了几万人马。在徽浙苏三省地区,沉重的打击了许子在三省的嚣张气焰,这也让新肆军在这三省的活动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支持。

正是因为新肆军的迅速壮大跟在三戍据地百姓中的威望加大,一直视这些地盘为禁脔的国党方面,才会迫切的希望解决掉这支不受他们领导指挥的部队。在有意制造出一系列的小摩擦后,国党方面打着统领全国抗战大局的名义,命令新肆军进行迁移前往北方战厨行敌后抗战。

可当新肆军真的听从命令进行转移时,他们却密电徽省的国党部队,准备合围这支随时有可能跳出他们包围圈的部队。为此在得知新肆军突然加快了行进速度,快速的向南河方向挺进时,国党方面就意识到自己的计划可以泄露,一边指责新肆军不听从国党安排的线路进行转移,存有反叛之心时,一边紧急改变原有的埋伏,围追堵截随时可能抵达南河的新肆军。

相比前世战役结束后,人民党才指责国党有意制造摩擦,这一世因为邓成功的有意提醒,以至于新肆军相比前世转移的迅速加快了许多。原本国党设计好的包围圈,也被新肆军突然改变的行军路线搞的形同虚设。

而当他们再开始转移部队的布防时,还是难逃当地人民党以及民兵总队的情报人员监控。见徽省的国党部队,真的开始进行围追堵截。人民党一边指责国党有意再次挑起二党纷争,一边急令新肆军部提高警惕,谨防被国党大部队伏击。

当邓成功看到事情果然还是发生了,只是相比前世国党只抓住了新肆军的军部以及一个支队近万人的部队,此次的新肆军移防人员则更加多了一些。虽然人数一多影响行军的速度,但面对国党的围追堵截,多一些部队在身边还是安全一些。

国党方面一边忙着应付人民党跟全**民的口水,一边还是不管不顾的要将这支成长起来的新肆军歼灭于徽省境内。尤其是看出了新肆军转战方向是南河的国党,更是生怕挺进南河的新肆军,到时跟已经在那里发展了根据地的八路军一会师。那南河就将成为人民党的天下,这对于一心想要阻止人民党恢复实力的国党而言,自然是无法容忍的事情。

就在这种人民党跟国党大打口水仗的时候,新肆军军部及随军部转移的近二万部队,最终还是被国党围堵在徽省舒城一线。面对前方国党已经布置下四五万的主力部队,周边又有几支主力师进行围堵,已经星夜兼程的新肆军,最终还是下达了原地防御的命令。同时将自己遇到的危险,立刻电告人民党总部。希望人民党在南河的部队,能尽快来援。

得知新肆军被围,国党方面自然高兴无比,已经被他们重重包围的新肆军。就算最终能突围出去,只怕也将损失惨重。到时候,他们削弱这支部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更何况,被他们围住的可是新肆军的军部。里面可都是新肆军的实权人物。一旦将其消灭,对于人民党而言无疑也是沉重的打击。

就在蒋委员长下令新肆军放下武器接受国党整编的同时,一直活动于南河商邱附近的八路军一个主力师。突然全师快速的进行转移,从他们的行军路线完全可以看出,他们是冲那支被围的新肆军去的。

见八路军终于跳出来了,蒋委员长一边指责人民党的军队果然还是不愿意听从他这位国家领袖的指挥,私自调动部队,影响当地的抗战大局。担心八路军主力师破坏他好不容易搞定的围捕策略,同时电令当地的国党部队立刻展开阻击。

原本平静的南河以及徽视壤地带,随着人民党跟国党的部队对峙,形势一下显得异常紧张。就在双方都不愿意开第一枪的时候,一直没有吭声的民兵总队,突然发表了一封措词严厉的通电。在通电中邓成功借用前世周副主席在事后所写的题词,‘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八个字,无形中让国内几乎中立的各方势力,一下子调转矛头直指国党方面的不对。

就在蒋委员长痛骂民兵总队这个时候跳出来时,邓成功的出手远比他想象的更狠更直接,在南河组建的安阳民兵独立师,竟然第一次离开防区。他们行军的方向,却是国党在南河的统战区。

这种抄国党后路的形迹,已经暴露无疑。更让国党在南河境内的部队震惊的,一直低调发展的民一师竟然再次进入南河境内,对南河的国党以及许子部队都形成了有效震慑。虽然民兵总队方面口头上说不过是例行演习,可谁都知道这个时候演习意味着什么。

日军布置在南河境风的部队,也因为担心民兵总队会将下个打击目标放在他们头上,为此当地的日军部队也开始进行战备,以防民兵总队的突袭。尤其听到进入南河境的是,民兵总队的精锐部队民一师时,了解民一师战绩的许子部队,更是不敢丝毫放松。

就在国党、人民党、民兵总队三方相持不下的时候,已经被围困了三天的新肆军部,却碰到了另外一个新的问题。那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六章 帮场子的民兵总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