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替汉>第五十九章 到家了(5000字)

就在今月初,曹操因为前两次的胜利起了主动出击的想法,两军刚一对阵,正面对决下,曹营猛将齐出,精锐士兵齐出,结果被袁军打的不要不要的。

曹操无奈之下只得退回官渡大营,凭营坚守。

虽然战报上只有短短的“合战不利”,但是能把曹操打的守营不出的,能仅仅是不利两个字吗?

而且这还是曹操严重挫伤袁军锐气的情况下。

也是这个原因,曹操才有主动出击的想法,但尽管是这样,曹军还是被袁军打成这样,如果没有一开始的挫伤袁军锐气呢?

不仅如此,近来中原兵马调动频繁,孙翊更是记得历史上这时候,就连那几乎是一片废墟的关中,钟繇都要派出两千匹军马前去给曹操。

曹操还特地回信说,“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可见曹操这时候被打成什么样了。

袁绍用他强大无匹的实力告诉了天下人,虽然先前输了两阵,但他认真起来,依然可以把曹操压制的死死的。

这就是占据河北之地,巅峰时期的袁绍,袁大将军。

打个简单的比方,现在孙翊、刘表、曹操这三方势力加起来,整体的综合国力才能与袁绍匹敌。

占据河北之地的袁绍实在是优势太大了,现在天下的格局就是袁绍是无可置疑的天下第一霸主,还是一超多强那种。

曹操后面都被打得写信给荀彧,表示想回许都冷静一下......

论谋略袁绍当然比不上曹操,论手下人才整体的质量,曹操更是甩袁绍几条街。

但是没办法呀,袁绍综合国力比曹操强太多,要是硬钢,曹操肯定打不过袁绍。

当然了,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对曹操来说当然不好受,但对江东来说就是绝好的时机了。

因为这四个月来,曹操为了对付袁绍,把大部分的精兵强将都调去了黄河防线。

这时候中原地区不能说没有啥能人,但是防守力量肯定是最弱的时候,这种时机,比孙策当初所遇到的还要好。

正是因为有这种在江东众臣看来千载难逢的时机,他们才会纷纷上书奏请攻取淮南。

他们并非无智之人,相反一个个权衡利弊,把握时机都不差。中原兵力空虚,这是众臣如此热烈的直接原因。

但在孙翊看来,他除非自己想死,才会在这时候跑去背刺曹操。

不谋全局者,不足于谋一域;不谋一世者,不足于谋一时。

这句话一直记在孙翊心中。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此次群臣北进淮南之请如此热烈,几乎是全部有头有脸的都上书了,还在于如今江东的政局中,是淮泗集团一家独大。

淮泗集团顾名思义就是,主要是淮泗人士组成的一个政治集团。

而这个政治集团在孙策当政时期,是一家独大的。例如这时候,在江东能叫得上人名的臣子,几乎都是淮泗人士。

至于江东士族集团开始冒头,那也是孙权掌权之后的事。这时候他们在先前孙策的清理之下还在瑟瑟发抖,基本没啥发言权。

重用淮泗集团是孙策早期的用人策略,因为孙策认为相比于江东士人,淮泗人士更值得信任。

当初孙策重用淮泗士人有一点考虑就是,淮泗士人南下之后,是无根之萍。他们不同于江东士族在江东传承百年,在当地有着莫大的影响力。

跟随孙策南下的淮泗人员在离开家乡后,因为没有地方根基,所以他们只能依靠孙策,从而大大加强了他们对孙策的忠诚度。

孙策不是不懂政治,只是他更喜欢打仗。

这个策略在早期有他的好处,但他的弊端在现在慢慢体现出来了。

为什么孙翊想着在平定内乱之后,就要好好梳理江东内政。因为这时候江东武力很强盛,但是在内政方面可以说是畸形。

一个势力当中,几乎是有且只有一个政治团体,这难道不够畸形吗?

就拿如今的这件事来说,之所以群臣群情鼎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都是淮泗人士。

淮南那一带就是他们的故乡,他们虽然先前跟随孙策南下创业,但心中对于故乡的眷念是无法割舍的。

如果一旦有机会能够回到故乡,而且是以占据者,胜利者的姿态回到故乡,那种诱惑对这时代的士人来说,那根本是致命的。

而且一旦他们将本身的政治影响力,和对地方的影响力合二为一了,他们的权势无疑会更为坚固。

因为有这种潜在的内因,群情才会如此鼎沸。一眼看过去,基本整个吴县臣子都上书了。

其他地方不是没有,只是因为距离,还没送来而已。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淮泗人士。

难道其中没有一两个慎重的人吗,没有一两个建议慢慢商议的人吗?

肯定有,只是在这种能够荣归乡里,加强权势的诱惑力下,他们的慎重、谨慎被慢慢改变和掩盖了而已。

那么这对孙翊一个君主来说,这算什么?

这些吴县的中流砥柱,臂膀心腹是在营造大势,对自己进行逼宫吗?

当然,这些臣子都是忠于孙翊的,他们的本意也并非如此,但不管什么原因,他们目前的所作所为就是已经构成了这种趋势。

重要的不是有没有想犯上作乱的心,而是有没有犯上作乱的这个实力。

也许目前淮泗集团无论如何营造大势,依照如今孙翊的威望都可以压制。

但为君者要想到以后,如果再


状态提示:第五十九章 到家了(5000字)--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