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网络游戏>明末之新帝国>第442章地方凋零

辽东镇在大明的历史上,始终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它孤悬关外,他又是明军最后一个光复的省级地方。

大明帝国开国的时候,因为把首都定在了南京,所以对于远在关外的辽东,是处于长鞭莫及,难以控制的地步,所以才会把它交给当时的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来管。

像辽东镇的举子,他们要参加科举的时候,都是南下去山东济南参加考试的,但是因为后来前往济南实在太远了,才渡海南下,前往登州,在登州的考试院进行考试,可见双方的关系是极其的密切的,在许多人员里面和定位里面,辽镇就相当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下面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一开始的辽东镇是归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管的,但是后来因为山东地方也不小,要管的地方太多,而辽镇的地方也太大了,根本不适合由山东来管,所以才会把辽镇独立出去,成立了布政使司和都司。

自从建奴迅速崛起了以后,攻占了整个辽镇,大量的辽民流离失所,走投无路,要么是投靠了建奴,苟且偷生,要么就是偷偷渡海南下,进入了东三府,但是这些进入东三府的辽民他们衣食无着,只能够通过行讨或者是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为生,这引起了当地百姓乡绅极大的不满,对辽民充满了歧视之意,东三府这里对辽民的歧视都达到了极点,认为是他们的无力,才会导致了地方的崩溃,辽镇地方的崩溃同时,也拖累了东三府。

当年孔有德等出兵抵御建奴,途中发动吴桥兵变,率领军队回到山东攻打登州,孔有德初欲求抚,孙元化主抚(人家在造反,他认为是闹响),命耿仲明去城外教场负责安抚,他们打算将城外教场居住的辽兵家眷移入城内,以便步兵居住,但登州士绅出于对辽民的歧视,拒绝辽民入城,据说还搜戮城中辽兵。于是耿仲明勃然大怒,纠集了很多辽东的同乡作为孔有德的内应,于翌年正月初三献城,孔有德部遂迅速攻陷了重镇登州。

可以说吴桥病变的发生,都与山东百姓歧视辽民有关,这也算是辽民与山东地方势力的一种冲突,参与孔有德等兵变的主力,还是这些南下逃过来的辽民为主,他们在山东也都站不住脚跟,活不下去,唯有铤而走险。

他们在辽东就是国破家亡,被建奴赶到了走投无路,无地方可去了,他们不甘心做建奴的奴隶,只能够冒险南下,但是即使他冒着生命危险,越过了渤海,逃到了东三府,他们也都混不上好日子,当地的百姓极其讨厌他们,极其的排斥他们,连活下去都是十分困难,吴桥兵变也称得上是本地对于辽民的极端压榨的一种反抗,最终变成了席卷整个东三府的大暴乱。

经过吴桥兵变以后,东三府被打烂了,这些辽民也都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双方算是矛盾暂时被压下来了,新任的巡抚刘远桥在治理东三府的时候,可是采取了兼收并蓄,平衡各方利益的做法,迅速的稳定了局势,对于辽民他也都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因为经过了战乱以后,东三府大量人口人员的死亡,他们急需要大量人口的填充,这才保证了暂时的平衡。

刘家军他们今天能够迅速的强大,军队中拥有大量老兵,就是因为他们轻易的可以招到大量受过军事训练的人手,这些也都是以辽民为主。

刘远桥他一开始就胸怀天下,并没有因为本地人而岐视外地人,他知道想要成就大事,就必须有兼收并蓄的胸怀,这样才能够招募到天下英雄为他效力,所以在刘家军之中,他们是反对地域歧视的,主张的是唯才是举,而且刘家军他们盘子够大,产生的蛋糕也足够多,也算是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所以他们才能够获得辽民的支持,这也是他们胆敢北上攻下辽南的底气,如果是别人来辽南,未必就可以守得住,但是他们因为有这样的底气才敢攻进去。

辽镇一开始是被大明朝廷定义为军镇,为边防重镇的,但是经过200多年的治理,逐步的走向了和平与稳定,许多人已经开始要求在这里设置官府,设置流官了,但是又发生了建奴崛起,打乱了大明朝廷的计划,所以现在辽镇这里基本上都是实行的是卫所政策,一般都是军民为主,既是兵也是民,所谓的军队也都是由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家族组成,他们在有需要的时候就出征从军,平时无事的时候就屯田耕地,自给自足。

这在后世有点像是生产建设兵团,刘布他们在控制了这里地方以后,也有这样子的打算,因为在辽东,他们即使占领了这一片地方,也都不可能放马南山,解甲归田的地步,而是要面对建奴这一强大的敌人,他们必须时刻的保持强大的武力,人手也是他们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当然他们对于军队之中的真正的建奴,他们是不会放过的,抓住了直接就单独的扣押,而对于那些普通的建奴士兵(汉兵),如果会说汉语是汉民的话,就把他们集中的关押,等待他们的大帅刘布的处理。

落马坡一战,刘家军击溃了孔有德和耿仲明的三万大军,生擒了孔有德,耿仲明则下落不明,这一战算是奠定了他们收复金州和复州的基础,也就相当于他们攻占了辽南四卫中的三卫,建奴在辽南地区的主力算是被他们肃清了,攻占另外两卫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刘忠勇他在这里控制了这里以后,迅速地派兵前去金州和复州,希望能够一举夺取下来,因为孔有德和耿仲明


状态提示:第442章地方凋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