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魏兴思带着唐云坤不知去哪里快活去了。
许秋返回216,得知学姐今天的器件结果,效率最高1.11。
去食堂的路上,许秋和陈婉清并排走着,学姐一副不想说话的样子。
不过这次她倒是没有像之前合成c1时的那般失落,看起来还算淡定。
可能本身也没有倾注太大的希望,或者,已经习惯了?
“学姐,之后打算怎么做?”许秋随意问道。
陈婉清白了他一眼,嘴巴张张合合,但没有声音发出。
“1的效率,在a-d-a里面也不算最差的,我见过有些文章做的材料是有机光伏材料,但连效率都不敢放,只做了场效应晶体管器件,说材料的迁移率不低,照样能够发表。”许秋试图援引事例来安慰学姐,看到没什么效果,就继续分析道:
“学姐的体系至少是一种新的结构,如果把表征数据补全了,投一篇三区的.phys.应该还有机会的嘛。”
见她还是一语不发,许秋自顾自的说道:“只是学姐的称号,要改一改了,之前是‘二区杀手’,现在是‘二三区杀手’啦。”
陈婉清扑哧一笑,旋即瞪了许秋一眼,“会说话你就多说点。”
随后,她轻叹了口气,“再说吧,真要写文章,每个中间产物都要补一堆核磁、元素分析之类的数据,为了一篇三区文章,感觉不值得。”
“这倒也是。”许秋点头回应,学姐现在也已经有四篇二区文章,自然不情愿为了一篇三区花费一个学期的时间。
其实,学姐的四篇二区算是保守的估计,像她发的ja,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二区文章,而是处于一区和二区的叠加态。
因为国内的期刊分区通常按照中科院分区,每个期刊根据其定位,存在一个大类分区和若干个小类分区,而大类、小类分区独立评判,可能存在差异。
就拿ja举例,大类里,它是工程技术类一区,而且是一区top,小类里,它是材料科学:综合类二区,物理化学类二区,能源与燃料类一区。
有的学校对期刊分区是按照大类为准的,那么ja就是一区;
有的则是按照与院系最接近的小类,比如材料系的话,按照材料科学:综合类为准,那么ja就是二区。
还有的属于课题组给自己贴金的,不管大类小类,通通按照最高的那个来,也就是不论大类一区小类二区,还是小类一区大类二区的期刊,全部可以对外声称是一区。
很明显,这种大类小类不统一的期刊,就算归为一区,也是一区里垫底的,大概率比不过大类、小类都是一区的期刊。
比如,许秋发的一篇aop,并在五、六个小类中均为一区,这种就属于实打实的一区期刊,谁也挑不出毛病的那种。
此外,期刊的影响力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此分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都会根据期刊影响力重新评定一次,有升有降。
比如,ules《大分子》期刊,是1968年创办的老牌期刊,曾经高分子领域的顶刊,现在影响力下滑的非常严重,目前大类是化学二区top,小类是高分子科学一区。
再比如,polymer《聚合物》期刊,同样是1960年创办的,现在已经沦落为大类化学三区,小类是高分子科学二区。
按理说这种以单个单词命名的,通常都是非常nb的存在,比如最顶尖的c,《细胞》、《自然》、《科学》,奈何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一代新刊换旧刊,总有一些老牌期刊神格破碎,从至高地位跌落凡尘。
只能说,世事无常,后浪们太猛辣。
晚饭过后,吴菲菲、田晴、段云她们回到寝室休息,许秋、陈婉清、孙沃返回216。
陈婉清调整好心态,决心把c1、c4体系暂时放下,为之后的实验做准备。
她主动找到许秋,请教道:“我打算重新设计a-d-a的分子结构,重新规划合成路线,除了引入氰基、氟原子等强吸电子基团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意见?”
许秋本来在用电脑微信和学妹聊天,听到学姐的呼唤,便一心两用,一边打字发表情包,一边思考,过了一会儿,抬头说道:
“暂且抛开材料光电性能差的问题,我觉得学姐主要的问题还是之前的合成路径过长,完成合成一遍就要六七个整天,而且一旦中途合成失败,就要从头开始,所以我觉得缩短反应步骤非常有必要。”
“确实是这样的,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搞出十几步的合成步骤出来。”陈婉清摇摇头,随后说道:
“这个我已经有初步的想法了,打算设计出a单元结构后,先到各大试剂商那边检索一下,看有没有什么好用的中间体是可以直接买到的,用来减少合成步骤。”
“是这个道理,”许秋应和了一句:“就像我现在做的的3d-pdi体系,只有568系列,而没有7系列,原因很简单,对应的侧链的胺,厂家缺货,自己合成的难度太大。”
“嗯嗯,”陈婉清点点头,问道:“还有其他建议吗?”
“今天和唐云坤讨论过后,也产生了一些灵感,”许秋顿了顿道:
“在设计a-d-a受体分子时,也要考虑到它的o能级结构与给体材料的适配程度,就我的理解,最终受体材料的能级结构,主要由中央d单元决定,而a单元的吸电子能力越强,禁带宽度越窄,o能级越深。
我觉得这也是a-d-a类分子最核心的优势,禁带宽度、光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