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许秋应和道,现在组里的文章变多了,确实有必要把工作整理一下,突出一下代表作。
电话挂断,许秋看到魏兴思在课题组的微信群聊中发了一个pdf文件,正是他的《自然·能源》文章。
顿时,另外一个魏老师不在的课题组群聊沸腾了。
陈婉清先起了个头:“恭喜许秋喜提《自然》大子刊[庆祝]。”
吴菲菲紧跟其后:“恭喜许秋喜提《自然》大子刊[庆祝]。”
后面其他人也都直接复制,保持了整齐的队形。
‘总感觉他们在暗示着什么。’许秋内心嘀咕了一句,然后给众人发了一百块十个的拼手气红包,接着通知了一下晚上聚餐,以及打扫实验室的事情。
之后,许秋关闭微信,登录邮箱,查看起了邮件。
这篇《自然·能源》文章,果然如许秋之前所料,再次被送回给那五个审稿人重新二次审稿了。
上次修改时,五个审稿人意见中有两个是“建议直接接收”,三个是“建议修改后接收”,现在经过许秋的修改以及对审稿人提出问题的回应,五个审稿人的意见,均变更为“建议直接接收”。
因此,编辑也就没有再把文章打回给许秋他们继续修改,而是直接就接收了文章。
经过一次修改后的文章,如果编辑把文章再次送回给审稿人,他们是可以看到彼此给出的意见以及作者回复的。
这时,假如第一次的所有意见都是偏向正面的,没有完全负面的意见,且作者改的确实也不错的时候,审稿人一般不会选择做恶人,而是会让文章通过。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
之前许秋听陈婉清说,她硕士的时候,组里就遇到过一次奇葩的事件。
当时她的一个师兄投了一篇ja。
遇到了三个审稿人,第一次审稿意见中有一个审稿人建议“直接接收”,另外两个审稿人建议“大改”,最后编辑给了个大改。
等大改完了重新投回ja,没过多久就收到了消息。
之前两个给“大改”的,一个变为建议“直接接收”,另外一个又提了些意见,建议“修改后接收”。
这两个都很正常,而之前建议“直接接收”的那个审稿人居然态度发生了180度改变,给出了拒稿的意见。
结果,ja的编辑采纳了那个“变卦”的审稿人的意见,最终出具了拒稿意见,就很迷。
上午九点半,许秋来到材一216,他和课题组小伙伴们吹了一会儿牛逼,享受了一波来自小伙伴们的膜拜,这才开始忙今天的工作。
首先是打扫实验室的事情,因为邯丹的实验室很小,只有三十平米左右,所以任务并不重,课题组十几个人分摊下来,不到一个小时就搞定了。
接下来,许秋开始进行魏老师之前提到的,课题组网页新增“代表作”栏目的事情。
代表作的选择方面,他主要参考了上次申请基金时的十篇代表作名单,又额外新增了最新的几篇文章进去,加起来一共十五篇。
网页建设方面,这回要创建一个新的栏目,和之前更新课题组科研成果不太一样,稍微有些麻烦,可能需要新建一个文件,然后多写一些代码。
关键许秋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知识,于是他只好自学了简易网页制作知识,花费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把这件事情处理好。
他不禁有些感慨,进了魏兴思课题组,除了做科研以外,其他杂七杂八的技能可没少学。
下午,许秋提前预演了几遍下周二大会时的演讲内容,把每部分的时间严格控制在规划之内,并保证总时长在30分钟左右。
另外,关于大会的事情,吴菲菲那边已经把海报做好,并打印了五张出来,分别张贴在邯丹校区的几个主要理工科大楼,包括材料一楼、材料二楼、先进材料楼,还有高分子楼和老化学楼。
在张贴海报的时候,吴菲菲发现理工科的实验室,目前大部分仍然滞留在邯丹校区,并没有响应学校的号召,搬迁到江弯去,大概是都是比较怕麻烦。
而且一般这种活儿也不太会有人带头。
没人带头的话,就会陷入互相观望的状态。
反正法不责众嘛,你不搬我不搬,就都不会有什么影响,能拖一会儿是一会儿。
当然,大概率也拖不了太久,毕竟学校的红头文件都已经下来了。
大多数的老师,哪怕是教授,其实都没有和学校掰手腕的能力。
除非是院士级别的大佬,或者少数顶尖的教授,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那种,才有和学校讨价还价的能力。
当然,像这种档次的研究者,他们一般也不用担心这种琐事,只需要好好做科研,有成果产出就行。
基本上学校都会给他们安排上顶级待遇,一个课题组一栋楼、半栋楼都非常的正常,有什么其他的条件都好商量。
因为学校每年都会有考评,比如评选双一流学科,以及学校排名等等,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学术成果,所以谁能够产出多的学术成果,谁自然就会享有一定的特权。
就像之前“某大厂的内部价值观大辩论”,涉及月饼事件,出轨事件以及代考事件,有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