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人的齐心协力下,十月二十八这天,大安的生日,杨华忠家的堂屋里足足摆了四桌饭菜。
后院灶房里,大孙氏对孙氏道:“原本是打算两桌饭菜的,没想到足足多出了两桌来,真是出乎咱的预料啊。”
孙氏也是跟大孙氏的表情,道:“是啊,我也是没想到啊,没想到咱家大安做个生日,乡亲们这么捧场,还专门过来道贺。”
“幸而咱晴儿事先做了一手准备,酒菜啥的,都留了两桌的备份出来,不然,这会子陡然来这么多人,我真要慌了!”
听到孙氏这话,大孙氏连连点头,“咱晴儿啥都想在咱前头呢。”
刚巧这时候,杨若晴也从前院过来了。
“娘,宝柱哥家的闺女把手里的勺子给打碎了,你索性拿一把铁勺子给我,我送去前面给所有来吃酒席的小孩子们用。”
杨若晴进了灶房后,直接道。
孙氏道:“好,我这就去找。”
大孙氏道:“铁勺子先前是我收放的,我晓得在哪,我去拿,你跟晴儿说话吧。”
大孙氏转身出了灶房,去了隔壁饭堂。
这边,孙氏又拉着杨若晴说了先前跟大孙氏在一起时说的那番话。
闻言,杨若晴勾唇一笑。
“多冒出两桌来有啥好稀奇的呢?若不是后来咱后来明说了不收礼,恐怕冒出来的还不止两桌呢。”她道。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大安考中了举人,自己是大商人,棠伢子是大将军,杨华忠是里正……
官,商,军……
大家伙儿不来巴结才怪,这就是人情,这就是世道,看透了就好。
很快,大孙氏就拿了一把铁勺子过来,交给了杨若晴。
杨若晴拿过铁勺子,跟孙氏和大孙氏招呼了一声,转身赶紧回了堂屋去招待宾客去了。
隔天一大早。
杨华忠和孙氏以及小花,一块儿送大安到院子门口的大路边。
大安的背上,背着一只篾竹编制的书篓子,里面放着沉甸甸的书卷以及文房四宝。
边上,杨华忠手里端着一只木箱子,木箱子里面,也装着大安的书籍和手稿。
小花的肩上,也拎着一只大大的包袱卷,包袱卷里面装着的是换洗的衣裳,棉衣棉鞋啥的。
孙氏的手里倒是空着的,不过,妇人的一双手打从出家门的这一路,一直牢牢抓着大安的手臂。
母子两个一路并肩而行,孙氏一路的叮嘱,似有千言万语,怎么都说不完。
有些叮嘱的话,都是翻来覆去,从昨夜就在说,今个又接着说。
孙氏浑然不觉,可是大安却已能将她的这些话倒背如流。
不过,即使如此,大安依旧是耐心的,认真的听着孙氏叮嘱的这一切。
“娘,你放心,我会照您说的,每天三顿按时吃饭,夜里也不会熬太久。”
“天冷了,我会添衣裳,脚上的棉鞋,会经常晒。”
“被褥啥的,书院里面有专门打杂的人帮忙晾晒也洗刷,用不着书童啥的。”
“有啥事,我自己处理不了的,我会去酒楼找五叔和三哥,有啥事儿,我也会通过他们往家里捎信的……”
大安把孙氏叮嘱的一大堆碎碎的话,整理成了自己的语言,言简意赅的重新说给了孙氏听。
孙氏听到这一切,很是满意,连连点头。
“好好好,你能把娘说的这些都记住,娘就放心了。”孙氏跌声道。
妇人又忍不住抬手轻抚了下大安的头:“我家大安,现在是大小伙子了,瞧瞧,这都比娘高出了一头呢。”
“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别让爹娘在家里担心啊!”孙氏又道。
看着面前自己的大儿子,孙氏又是欣慰,又是心疼。
大安握住孙氏的手,微笑着看着面前矮了自己一个头的娘。
娘的两鬓,已经能看到几根白发了,这让大安的心头,涌过一股酸意。
“娘,你们不用为我担心,儿子已经长大了。”
“倒是你和爹,在家里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这天是一步一步的冷了,娘你夜里少做点针线活,在地上坐久了,我担心你会冷。”
“实在要做针线活,也要坐在暖桶里做。还有爹,心情好的时候,也莫要喝冷酒,把酒温一温,”
“有啥事,就给我写信,不许瞒我。”
“等到腊月十五,书院放假了,我就立马回家来过年,爹娘不要担心,双亲照顾好自己,儿子也不就不会那么牵挂了……”
“哎呀,你就把心思放在念书上,专心照顾好自己,家里爹娘这块,不要你分心,有你老姐我呢!”
一把清脆好听的声音传了过来,大安循声望去,便见杨若晴正笑吟吟的过来。
“姐~”
大安的眼底露出欢喜之色。
看着走到跟前的杨若晴,大安忍不住道:“姐,昨晚不是说好了嘛,今个你不用来送,好好陪着我那外甥女啊。”
杨若晴笑着摇摇头:“陪她重要,可送我弟弟去上学,也重要啊!”
她来到大安跟前,抬起手来,为他整理了下身上的衣袍。
将肩膀上的那一丝褶皱抚平,双手轻轻搭在他的肩膀上,目光柔和的打量着他。
“这一眨眼的功夫,我家弟弟都长成大小伙子了,从前比我这个姐姐矮一个头,如今,比我高这么多。”
“哈哈,从前的跟屁虫,如今成长成男子汉啦,姐姐真开心呀!”杨若晴由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