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人雄>第6章蒙学

邓艽听了,感觉这孩子还挺懂事的。难道古代的,小孩都这懂事吗?

邓艽哪里知道,古时候的男孩,很多十四五就结婚生子。为家庭开枝散叶,支撑起一片天。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如此了。

邓艽想着,明日便去城里。找找看有没有给小孩起蒙的地方。

次日,邓艽吃过早饭。带着于仁于义二人,上街打听哪里有官学去了。

官学,是地方官府办的学院。目的在于移风易俗,来改变当地社会风尚,最早的官学还不是皇帝开办的。

是西汉蜀郡文翁开办的,当时蜀郡还是未开化的地方,文翁先从郡吏中选派聪慧者十余人到长安,跟随博士官学习。当时博士还没有培养弟子的职责,文翁每年都用私人经费购买一些土产馈赠给博士,以表示酬劳和谢意。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于是文翁在成都立官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者推荐到朝廷做官。文翁在公堂处理政务时,常让学生参与;外出视察时,随从人员中也常有学生,让他们代表郡府发号施令,官吏民众见了都羡慕不已。蜀郡于是学风大盛。

自文翁兴学得到汉武帝提倡以后,地方办学就兴盛起来。

邓艽三人在大街上,找个士子模样的人。问哪里有蒙学的地方,本来没抱什么希望。不曾想,这位仁兄还真知道。此人言张奂张然明先生,在南城门处开办了一学馆可以蒙学。

邓艽一听凉州三明之一啊!在这里办学,心里那个激动啊!这运气也是没谁了,前些天还想拜个名师,这老天,今天就送来了。一句老话说的好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还真是,邓艽运气好。一般名士,都是归乡办学。造福桑梓,张奂担忧羌人作乱,才没有回家乡办学。

邓艽故作不知问道:“这张然明是何许人也”

那人一脸傲气道:“此乃吾凉州名将”

邓艽问清楚地方,道谢之后便朝着,那人所指方向而去。这种人,在这种状态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和他多说,要不然说起来就没完没了。

一刻钟,邓艽三人就找到地方。门外并无人阻挡,三人进屋内,里面有二十几个,比于仁还大一二岁的童子。认真的看着,老师一笔一画的教他们写字。

邓艽看见是个年轻人,也十**的样子。在教孩童认字,邓艽还以为是张奂心想:“这么年轻就是凉州名将了,不对这个不是太年轻了吗?”

邓艽正心里失望,不是张奂教授时。那年轻人,已经发现了他们三人。年轻人以往,没见过邓艽三人来上过课。出言问道:“汝等三人为何来此”

邓艽压下心里情绪:“吾等想读书识字”

年轻:“可带了束脩”

邓艽:“不识礼数,未曾带来。”

年轻:“哦,腊肉一条既可。”

邓艽:“吾等八,稍后回家便送来。”邓艽心想这么简单,邓艽反应过来,这只教你识字。这并不是教经义文章。当然简单,想学经义,还要找师傅正式拜师,到时就是六礼了。想明白这些,邓艽三人就回去准备束脩去了。

吃过午,(东汉一天吃二顿早晚各一餐)邓艽可受不了,中午不吃饭饿的不行。邓艽带七人拿着束脩,

找到那个年轻人,交了束脩邓艽等八人,给年轻人行了一礼。邓艽心想,还不知道这人,是谁叫什么呢?便问道:“不知先生名讳?”

年轻人见邓艽,小小年纪如此知礼数。笑笑答道:“吾贾诩,字文和。”

邓艽又一次惊到了,贾诩,是何许人,毒士,鬼谋,算无遗策,三国时期几次换主,家人和自身都得以保全。

贾诩说完,见邓艽傻傻的望着他。刚想出言叫邓艽,邓艽回过神来。深深一礼:“邓艽见过文和先生。”贾诩见邓艽行礼,也没多说什么。叫几人入坐,开始教授起来。

邓艽随便找了个地方,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教室没课桌,只有地上几张草席。没有板凳,只能跪坐。

邓艽心里对贾诩是崇拜的,一边听课,一边想着贾诩年少的事,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之智。

贾诩早年被举孝廉为郎,因病辞官,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

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说:“我是段公(段颎)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人却都遇害了。

段颍也是姑藏人,贾诩拥有如此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得不让人佩服。不仅保全自身,家人也没有因战乱而没。哪里像马超连家人都保护不了。

邓艽开始听讲,就觉得不对劲了。没有课本这没什么,可教的都是散字不成文。

邓艽小时候,爷爷经常让他背《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直到四年级才没有让他背了。

可贾诩这样教,很难记得住啊!邓艽不知道的是,他想的这些书都还没创造出来。这些都是唐宋时才被人写出来的。

下午放学时,邓艽找到贾诩问道:“文和先生,这样识字吾很难记得住,不知可有《弟子规》。”

贾诩奇怪的看着邓艽道:“《弟子规》是何物?”

邓艽想不应该啊!贾诩为什么不知道《弟子规


状态提示:第6章蒙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