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赤色黎明>四十二章 青岛防御战(三)
断杀伤削弱日军的兵力。最后实施包围歼灭战……”

等师长讲完,团长们纷纷开始提问。

“这次各种扰袭战能不能安排的更详细些?”

“战线拉了二三十里,能不能在兵力配置上说明的更详细。”

师长听了一阵,摆手让大家先停下来,“同志们,咱们都没有进行过以师级单位的对抗战斗。步兵班排战术的合成训练也就到了营级。大家都是在军校由陈主席教出来的,我先说明一下,听课的时候我认真听了,考试的时候我也认真答题了。这次真的一打仗,我算是知道原先听的都没听明白。这一用才知道陈主席到底在说什么。”

师长这么坦率的话引发了同志们的笑声,大家感受基本一致。正因为大家都是军人,所以最能理解的就是这些实话。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当下就别指望咱们突然之间就能对这些军事技巧恍然大悟。没实践,悟也是瞎悟。当下同志们就别再指望咱们自己能够超水平发挥,打出什么精妙的战斗来。当下趁着最后几天,结合最新的战斗,确定部队的基本水平,能在最低程度上打出什么仗。至于总结就更不用当下讲,能打什么仗,就打什么仗,大家别吹牛之后害人害己。”

听完了师长的话,团长们都觉得很不错。人民党这一轮的干部提拔中,凡是那些喜欢吹吹忽忽,不能实事求是的统统被送去军校学习去了。这帮新提拔的干部,都是实干出来的,一个团长说自己的团一天能走60里地,那就绝对能走60里地。没人再敢弄虚作假,吹牛皮。

而且昨天的战斗中,日军强悍的战斗力真的是从所未见。排长副排长战斗中手枪点射,班长副班长亲自刺刀搏击,工农革命军与日军伤亡率居然也达到了3:5的样子。若是北洋军早就彻底崩溃。伤亡比例不会超过1:4。在这样的敌人面前再说些办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害人害己。每个部队干部对此都心知肚明。

“没什么别的问题,咱们就散会。”师长说道。

在龙口的部队开始布置下一阶段战斗,在青岛崂山仰口的部队早就完成了这方面的调整。崂山仰口水深流急,日军的舰队可以更有效的实施支援。负责崂山防御战的部队采取的战役对策完全是正规军实施的游击战。陈克所在时空的游击战法由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使用起来,格外有威力。

工农革命军一线部队装备体系包括解放鞋,步枪,轻机枪,迫击炮,手雷,工兵铲。与抗美援朝时期的解放军相比毫不逊色。班长副班长级别的指挥员统一装备了指南针,怀表。普通战士则装备钢盔和迷彩服。食物则以罐头和野战口粮为主。在崂山地区可以无后勤作战一周以上。每个班都有优等射手,每个排都有神射手与狙击手。这就是工农革命军对战斗力的自信。曰本仙台师团首先就遭到了优等射手与狙击手的伏击。

仙台师团战斗力强悍,转眼间就被撂倒了二十几人,死亡率达到了80。死者都是被一枪毙命。这种示威性的射击极大的激起了日军的恼怒。

进攻青岛的战斗分为海上与陆路同时进行,九州师团自龙口登陆,仙台师团自仰口登陆,然后两支部队计划在流亭会合,配合海上的曰本舰队全面进攻青岛。刚上岸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仙台师团立刻派了一个中队的兵力前去消灭对面的中**队。

眼瞅着前面带着钢盔,穿着破烂衣服的中**人在山区中跑得跟兔子一样飞快。这一个中队的日军紧追不舍。刚开始的时候,日军还有些警惕的心思。跑了不到一个小时后,累的气喘吁吁的日军根本也没力气去考虑那么多事情。前面的中**队若隐若现,与仙台师团受过的中**队就知道逃跑的教育有些不谋而合。直到这一个中队的敌人追进了一条山谷,前面的中**队居然不见了踪影。

日军中队长也没有傻乎乎的一定要达成什么战果,阴森森的山地给他极不好的感觉。曰本中队稍加整顿,就开始撤退。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突然间密集的子弹就猛烈的扫射着日军的队伍。日军中队长马上指挥日军开始反击。这位中队长并不知道工农革命军的倒三角机枪布置。

倒三角的机枪布置,顶端是一名精准射手,下面两个角则是轻机枪。轻机枪以猛烈火力打击和压制敌人大部队,精准射手则准确的射击消灭敌人火力点。这种在丛林山地战中久经考验的战法,可以以三个人干掉一个班的兵力。工农革命军的装备还没有到达二战水平。所以三角阵地由半个班组成,两挺轻机枪各由两人负责。顶点布置则是两人实施精确打击。面对日军的一个中队,工农革命军在他们的退路上安排了一个排,四个倒三角阵地负责正面打击。

仙台师团士兵“极有骨气”。短暂的惊慌后,中队长就发现对面的敌人不多。一般来说,遇到这种情况日军会采取正面牵制,侧面绕过去进攻的法子。可惜山地作战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工农革命军的布置中四个倒三角阵地又完全以火力封锁了通道。每次冲击,不是被机枪扫倒,就是被一枪毙命。由于没有携带重机枪同行,日军只能使用步枪与中**队对射。在火力方面是吃了大亏。

日军中队长缩在一块山石后面,日军无数藏身的暴漏在中**队猛烈火力打击下的士兵已经或死或伤。给日军造成最大心理恐惧的是那几挺机枪,“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三


状态提示:四十二章 青岛防御战(三)--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