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网络游戏>棋人物语>第三百四十四章 还有一天
赛,都会有棋谱记录下来并保存在中国棋院庞大的数据库中,有金钰莹的帮忙,得到这些棋谱并非难事儿,虽然不是太多,但十五六盘还是有的——十五六盘棋如果还摸不清对手的棋路,那么再多十五六盘也是一样,所以这些资料已经足够用了。

在王仲明看来,崔尚志的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和现而今大多数从生产线上批量制造的棋手类似,崔尚志的特点是计算准确,局部力量很大,中盘喜欢斗力,官子作风顽强,当然,由于这些特点基本等同于现在年轻棋手的特点,所以下就谈不上什么长处,也难怪无法在职业比赛中出人头地,终究类似风格的棋手太多,没有高出对手一筹的实力,是很难在实战中保持较高的胜率。

现在棋手下出的棋,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反不如自已那个时代?

王仲明感到有些难以理解。

虽然主要研究的是崔尚志的棋路,但与崔尚志对阵那些棋手的棋不可避免的也在王仲明的研究分析之中,几天研究下来的结果,他发现现在棋手的比赛对局就激烈程度而言比自已那个时代要强的多,但是就棋局的技术含量而言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内容有降低,很多时候棋局的进行是为了战斗而战斗,给人的感觉就象西方的拳击,你给我一下儿,然后我给你一下儿,比的就是谁的身体更抗打,谁的拳头更硬,很少见到那种波澜不惊,掌握全局,以巧化力,可以让人回味感动的招法。

按理说,棋艺的发展应该是向前的,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相比于自已那个时候,无论是棋艺理论的研究,棋手的训练条件,还有围棋资讯的获得速度都强的不是一点半点,比赛的机会和数量也比那时多了许多,可为什么棋艺的整体水平不见提高呢?自已看到的棋谱几乎是千人一面,如果把对局者的姓名盖住,甚至难以猜出是不是同一组对手之间的对局。

难道这就是围棋产业化之后的副作用?

王仲明想到。

产业化的好处是可以快速大批量的制造出合格的成品,但批量制造出来的成品往往是千人一面,在有着共同优点优势的同时,却缺少了个人的灵魂,在最需要展现自我,发掘自我的少年时代,那些张扬个性,探索未知的想法被规范的教程和硬性的灌输所泯灭。

足球王国巴西,孝子踢球完全出于个人的兴趣,很少有人专门去培养训练,他们的球艺大多是来自于街头那无数次的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这样的结果使得凡是能从街头足球走出来的球星踢的都是自已的足球,是自已想要踢的足球。

而中国的足球训练体系是从小抓起,看到好的苗子就集中起来进入体校接受成人式的专业训练,强调的是规范,纪律,整体的配合和战术的运用。不错,这样的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球队的整体水平,但同时,那些孩子们的个人天赋也往往迷失在教练们的一声声训斥声中,他们很强壮,技术动作很熟练,很规范,所以在青少年级别的比赛中表现非常出色,常常能够引起人们的惊叹,然而,和南美那些优秀球员不同,他们踢的是标准化,规格化的足球,他们是踢球的机器而不是踢球的人,所以,当纪律,规范,整体配合和技战术的应用所带来的优势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而渐渐减弱时,人的因素便显现了出来——习惯于踢自已足球的巴西球员凭借着无与伦比的球场表现力成为世界足坛的王者,而热衷于在最短的时间拿到最好成绩的中国足球却从亚洲一流跌到了连面对亚洲三流都不敢言必胜的窘境。

难道现在的中国围棋所走的也是这样的一条路吗?

现代高科技的应用,可以装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墨变成光彩耀眼的钻石,但只有天然的钻石才可以称为大自然的奇迹。

想想培训班里那满满堂堂天真幼稚的孝子,还有接送孩子学棋家长充满期待的面孔,王仲明不由得一声叹惜。

能够批量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匠师,真正的大师永远只能是少数.可就算明白这些,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会选择放弃,让孩子们自由成长吗?

大多数家长所希望的大概只是让孩子有一门以后可以在社会上生存下去的手艺,只要能够定段成功,什么样的代价便都可以付出。

只是这种拔苗助长的方法真的是对孩子好吗?

良好的意愿并不等于必定得到好的结果,问题是,有几个人能够预见到十几年后的未来?产业化流水线上下来的虽然很难见到艺术大师,但就算是一堆玻璃球的碰撞也总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存活吧?

棋局内容的降低并不影响比赛冠军的产生,如果那只是一门生存的手艺,那么打倒的只需要是别人,又何必追求个人的完美呢?

或许,这就是现代围棋比赛激烈程度越来越高,而棋局质量反而降低的原因吧?棋手们要比的不是谁下的更好,而是比谁下的更差。

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棋手的整体水平高过自已那个时代,若是从一线棋手中挑出十位搞对抗,现在棋手的赢面会更大一些,但在顶尖棋手的层面,结果更可能是完全相反。

一把剑,剑身加厚了,这把剑的攻击力会变的更强,但剑的锋刃并不会因此而更加锐利,反而会变得鲁钝吧?

想归想,可想到了这些又能有什么用?当一切已经成为习惯,个人的努力又能改变什么?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十四章 还有一天--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