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伐清>第三十节 大敌下

“又是一个坏消息。”李国英接到部下报告,邓名、李来亨和刘体纯发布了宣告,自高邮湖以来,这是第三个坏消息了。

上一个是朝廷的旨意,表示要继续给川陕总督提供物资和补给,甚至要从山西抽调绿营来增援重庆。

本来在高邮湖之战后,李国英和他手下的文武官员都判断朝廷会从战略进攻转入防守,以渡过最近几年的人心不稳期。那时李国英甚至已经做好了撤兵的准备,打算放弃重庆,一口气撤退回保宁去。

得知朝廷不但不会削弱四川的物资供应,反倒要继续加强以给顺治报仇后,川陕总督衙门下属的官员,除了李国英以外都欢呼起来,认为这是极好的消息——对川陕总督衙门来说。只有总督本人力排众议,认定这是蠢得不能再蠢的主意,因为清廷需要拿出巨大的赌本来进行这场风险巨大的赌博。

“如果朝廷主动转入防御,那什么时候再转入进攻就是朝廷说了算,但如果是惨败后不得不转入防御,那什么时候还能反攻就不好说了。”李国英显然不是从他的总督衙门的角度来看问题。他痛心疾首之余,甚至举出熊廷弼和王在晋的例子,把他们的战略和今天清廷的战略相对比:“前朝熊廷弼、王在晋都认为,必须先有恢复全辽西的能力,才能尝试恢复锦州;必须要有恢复全辽的实力,才能考虑恢复广宁,这是很对的。今天朝廷遇到的问题,和前朝当年遇到的辽东问题很像。当然,天命在本朝,而邓贼没有,不过形势还是有一些类似。现在我军据守重庆,扼住邓贼的咽喉,虽然他的交通不便,一次次的动员又消耗他的力量,但他迟早会更改这个失误,最后重庆唯一的用处就是消耗川陕的力量,我们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代价千里运粮,耽误甘陕绿营恢复元气的时间。只有在朝廷拥有平定全川的实力时,重庆才重要。现在邓名手下只有二十万男丁而已,这个重庆就算让给他又如何?如果邓贼派兵驻守,那他就要屯田或是运粮,给我们沿着嘉陵江突袭他的机会;而如果他不要重庆,等到朝廷要平定四川的时候,我们再出兵占领便是,何必非要呆在这里?”

虽然朝廷这些年有些积蓄,但从山西抽调部队进入四川,让后再兵分几路向成都发起进攻,这无疑需要花费惊人的军费;李国英无法想像万一进剿失败,也许会是一场比明军萨尔浒战役还要严重得多的失败,清廷会损失大量的储蓄、兵力和声望,无限期地失去战略进攻权,甚至还会导致朝廷失去战略预备队和很大一部分动员能力。万一蒙古、倭寇或是郑成功、李定国趁机发动进攻,朝廷都无法支援其它地方,而只能盼望各地靠自己的力量顶住。

总督衙门上下人人欢欣鼓舞,高呼朝廷英明,李国英却是忧心忡忡。他当然不能公开反对朝廷的政策和拨款,毕竟他手下都等着这笔钱粮,即使李国英是总督之尊也不敢犯了众怒,他可不想做一个指挥不动手下军队的总督。

因此,李国英只能含糊其辞地建议朝廷不要急于向成都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要考虑洪承畴当年的对策,那就是稳固防守,静观明军发生内讧。眼下不发动攻势不是因为没有力量,而是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时机,如果仓促行动导致惨败的话,那日后有再好的机会出现,清廷也无法利用了。

在给清廷的上书中,李国英仔细地分析了一遍南明的现状,他认为现在南明的局面和李定国两厥名王后非常近似,明军内部的原有秩序正在被打乱,明军各派系的实力均开始膨胀,但并没有一个有绝对权威的领袖。永历天子现在对明军各部的号召力,比三王内讧前还要糟糕,权威的丧失导致明军各派将领都有机会争夺领导权。

李国英认为,只要清廷稳住阵脚,那明军方面就一定会再次发生为争夺领导权而出现的内讧冲突,而李国英认为,这次挑起内讧的多半是实力急速膨胀的邓名。现在邓名拥有了巨大的声望、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严重打破了以往的平衡,当邓名发动内部统一战争后,他的名声和获得的支持就会像李定国当年一样急速下滑。一旦大批的明军盟友变成了邓名的敌人,他们的势力被击败但是还没有被消化时,那才是李国英认为的消灭邓名的最好时机。

而且,李国英还认为,清廷并不用等待很长时间就能看到邓名发动的内讧,一方面因为邓名的力量和声望已经和其他明军发生严重冲突;另外,顺治刚刚去世,清廷主幼国疑的局面可能会让邓名出现误判,认为此时正是他发动内讧的好时机,可以趁着清廷稳定内部的时候统一明军。

一旦邓名发动了统一战争,那么清军就可以得到心怀不满的投诚者,可以满意地看到邓名在内讧中折损兵力和物资,消灭他本可以指望的盟友;到时候清军再发动全力一击,就可以把邓名赶去藏区那边,让他再也休想在川西立足。

直到收到邓名的这个宣告前,李国英还对他的战略构想充满了信心。

“邓名不统一明军政令就是等死,这点他应该很清楚,而他绝不是肯束手待毙的人,所以我一直以为,他会利用自己声望极高,朝廷陷入混乱的时候冒险一搏的。”李国英放下了那份文书,对左右的幕僚们长叹一声:“没想到他居然这么看得开,宁愿和实力远不如他的人平起平坐,看来短期内他们是不会内讧了。”

“总督大人不必这样失


状态提示:第三十节 大敌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