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来缠绕在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双眼明亮而自信,举手投足间沉稳而坚定,霸气侧漏。
这一年的新春佳节,他制定了新的风俗,要求在正月初一到十五挂灯笼,贴春联。
贴春联可是一个的全新操作,甫一推出就风靡一时,汉代时,春节会挂桃符,上面写有“神荼“、“郁垒“等上古神明的名字,用以趋吉避凶。
但对联据说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在三国周吴孙权时期,真正普及是在明朝。
这与三国时期律诗的迅速发展有关,东汉晚期,律诗虽然还没有特别流行,但也已经有了。
只是在东汉的文化中,诗只是小道,是文化中的一个小分类,并不受重视。
刚开始刘志心中痒痒,很想当个文抄公,将后世的灿烂诗词提前展示给他们开开眼界。
但后来还是决定算了,作为一个皇帝,既然不需要这些东西来谋生,就没必要为了虚荣而剽窃。
只要他支持诗的发展,相信要不了多久,东汉的诗词也会迅速繁荣起来,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
到时候一样会有打动人心的瑰丽词句,流传千古。
对仗工整的对联,本身可以算作律诗的一个分支,何况东汉骈文的发展已经到了高峰,所以写写对联什么的,对于这时代的文人来说,真的是小意思。
刘志亲手写下了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让人镌刻起来,挂在崇德殿的楹柱上。
于是元日的第一天,所有来上朝的臣子们,都要毕恭毕敬的在那里瞻仰吟诵一番。
当然,刘志也收获了满满一箩筐的赞美之词,现在对于这种歌功颂德行为,他已经麻木了。
听得太多,要是没啥技巧,拍不到点子上的,基本他已经没啥感觉了。
去年的朝贺上,他在舞蹈的服装上搞了点新意,带动大汉人民穿合裆裤子的风潮。
其效果让他非常满意,现在贵族们基本上都已经改了习惯,为了上下骑马方便,如今已经开始流行起开岔的外袍。
今年的朝贺,他自然又要弄点新潮玩意儿出来,那就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歌舞剧。
当年他刚刚与梁女莹大婚的时候,为了摆脱她的纠缠,故意将戏剧这种形式搬运了过来。
后来梁女莹在芳林园组建了一支戏剧班子,主要是为了排遣寂寞打发时间,偶尔还会在贵族宴会中表演。
这种形式也渐渐的流传了出去,如今洛阳西园中也有了常驻的戏班子,但多是短剧,还没有后世那样的长篇叙事戏剧。
表演形式也是且歌且舞,但汉代的唱腔与歌舞刘志真的是不敢恭维,总的来说以端庄肃穆为主。
总结起来就是,动作舒缓,唱腔沉稳悠扬,结合戏剧的表演形式,让人看起来昏昏欲睡,难以领略到戏剧的魅力。
早在一年以前,刘志便指示宫中乐师,对唱腔和舞蹈动作进行了改革,要求舞姿曼妙轻盈,歌曲轻快优美,节奏加快。
大朝贺的歌舞剧,选择了一出花好月圆的爱情题材,欢快喜庆,看得人耳目一新。
将整个宴会的气氛也掀上了**,这才是歌舞剧应有的魅力嘛。
用不了多久,他相信这种新的表演形式,就会流行开来,甚至会发展出更多的流派。
作为皇帝,他只需要给出一个方向就行了,至于后期会怎么发展,发展成什么样子,他根本没打算去干涉。
文艺的魅力,就在于丰富多彩,和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朝贺之后,他首次举行了大型的祭天活动,由首任钦天监张道陵主持。
是的,没错,历史上十分推崇佛教的汉桓帝,改换了灵魂之后,虽然不至于打压佛教,但却选择了推广道教。
汉朝皇帝和太后大多数信奉黄老之学,但在张道陵之前,并没有形成正规的道家教派。
所以真正说起来,道教的历史要短于佛教,两个教派都引人向善,但佛教的转世之说,在乱世时,给了更多绝望的人一线希望。
道教讲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而修炼成仙也过于虚无缥缈,所以在后世,佛教的规模逐渐盖过了道教。
但在东汉晚期,道家的思想绝对占着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民间有着很深的基础。
而佛教反而只是在贵族阶层流行,并没有形成全国层面的发展。
因此早在听说张天师其人的时候,刘志就开始打起了主意,帮助他推广道教。
然后利用宗教对人心的影响力,加强统治,也防止诸如张角的“太平道”之类蛊惑人心的教派产生。
青城郡贪污案结束时,他便下了诏令,让张道陵进京面圣。
时年一百零三岁的张天师,看起来精神矍铄,童言鹤发,颇有些仙风道骨的韵味。
刘志选择在千秋万岁殿单独召见了他,刚开始张天师有些怀疑,以为皇帝是像秦始皇一样,为了炼制仙丹,求取长生不老之药。
但他很快就发现,在这位少年天子的灵魂中,并没有对于神明的敬畏之心。
他与自己之间,只是一场纯粹的利益交换。
刘志承诺将道教提升到大汉国教的地位,但却要求他们稍微修改教义,将忠君爱国的思想,巧妙的融合进去。
张道陵出身名门,年轻时一心向道,无意于功名利禄,在安帝和顺帝期间,他曾多次接到朝廷的征辟,都被他拒绝了,并从此躲入深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