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西园之内,十几名主考官为了排名,口若悬河争论了半天,差点就要打起来了。

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最难评判高下的就是诗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心境和鉴赏水平,以及欣赏风格都有差异。

这也是刘志不赞成将诗词列入科举考试的根本原因,除了难以阅卷打分之外,也容易留下作弊的隐患。

目前这种形势反而更风雅,更容易让诗才出众的人,一举成名。

此时宫中的高层会议也已经差不多了,至于细节,自然是留待各部门自己去商议了。

散了会,刘志问左右伺候的人,这才知道原定两个时辰结束的诗词大会,到现在三个时辰了,还在争论不休。

看来他真是小看了这些文人的固执,于是立刻下了一道补充命令,考试名次不分先后,以姓氏笔画多寡为排序标准。

好与坏就留给世人自行去排吧,诗词的魅力本就在于顺应心境,打动人心,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所喜欢的诗词也一样会有区别,又何必生硬的非要分出个高下来呢?

几位主考官都快撸袖子打人了,幸亏刘志这道命令来得及时,不然今日还不知道怎么收场。

汉代的读书人和后世的文弱形象完全不同,君子六艺中就有骑射,那时代的文人喜欢仗剑游历天下。

豪侠之气甚浓,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的时候也不少见。

考试虽然结束了,然而争论却并未停止,街头巷尾到处都议论纷纷,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第一。

可以说此次诗会,大大的提高了大汉人民对诗词的热情,虽然每次科举大考只有三十个名额,有点走偏门的意思。

但不管怎样,对于那些确实不擅长策论的人来说,至少还是多了一个机会。

很快,诗会的最终名额便送到了刘志的案头,连同那五十一首诗。

此刻他正在永安宫中,与郾太后同度中秋佳节。

于是宴会上便多了个谈资,一起欣赏点评这些佳作,至于那些朝堂纠纷,刘志从不会在母亲面前提起。

郾太后也基本不会询问朝政,更加不会横加干涉了,因此她在大汉臣民中的风评很好,是公认的贤德太后。

出席永安宫宴会的,都是自家人,后妃中只有皇后邓猛有资格出席,即便是宠冠后宫的新晋柔妃田觅,也无缘参加。

按照郾太后制定的宫规,举凡重大节日,春节、春分、中秋、重阳、冬至之类的节日,皇帝都必须陪着皇后。

这个制度主要是为了维护后宫之中的安定,彰显皇后作为正妻的地位和权威,也是封建社会阶级秩序的体现。

不过毕竟过节嘛,刘志也不会太小气,给后宫中所有的妃子都赏赐了礼物,就连太后和皇后也都有礼物赐下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于感性娇弱的柔妃来说,再多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都比不上心爱之人的陪伴。

自从怀孕之后,越发变得多愁善感,常常临fēng_liú泪,对月伤怀,刘志也曾劝慰过几回。

只是他整日里忙于朝务,即便是心疼田觅,也没有时间经常陪伴,只能时不时的花点小心思给他送点自认为浪漫的小礼物。

另外一个怀孕的耿婕妤,刘志也没慢待,这女子性格落落大方,比较接近现代女性。

刘志对她更多的是欣赏,相处起来比较舒服,田觅虽然娇媚可爱,但总要他哄着宠着,久了也有点心累。

其余几个妃子他感觉一般,偶尔也会临幸,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传宗接代。

毕竟他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一个皇帝若是没有儿子,没有合法的帝国继承人。

对于自身和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当晚刘志陪着母亲放过许愿灯之后,这才与邓猛一起返回长秋宫。

长秋宫是规定的皇后宫殿,邓猛封后之后便搬了过来,刘志平时处理政务,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南宫中德殿,这样一来两人的距离反而更近了一些。

因为是中秋节,在东汉时期,原本叫做祭月节,晚上有祭拜月亮的传统活动。

帝后二人在院子里摆了香案,供了些菜蔬瓜果,然后对月祷告。

古代的节日气氛比较浓厚,仪式感强烈,刘志也认真地求了一回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类的。

反正,尽心了就好,作为现代灵魂,谁还真的指望一颗卫星会无所不能呢。

一回首,却见邓猛一袭紫衣,俏生生立于皎洁的月色下,双目紧闭,一脸的虔诚。

少顷,二人在院中赏月,刘志笑着问道,“你方才许了什么心愿?”

邓猛罕见地红了脸庞,“妾许愿想和陛下白头到老,不要像嫦娥一般中道分别。”

嫦娥奔月的故事,古已有之,西汉时便已经流传于世,所以邓猛才有此感叹。

朦胧如诗的月光下,刘志只觉得自己心中某处柔软的地方被击中了。

“你放心,我们是夫妻,定然会携子之手,与子偕老的。”

“携子之手,与之偕老……”

邓猛喃喃地念叨着这句诗,缓缓地靠在了他肩头,刘志伸手揽住她的肩,两人就这般默默无言地看着月亮。

一股温馨宁静的气氛,笼罩在两人之间,远远看去,感觉十分美好。

女官邓婉微笑看着这一切,偷偷打了个手势,让身边伺候的人离得远一点,给他们留下个安静的空间。

<

状态提示:第267章中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