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胡家也有些历史故事。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境内地势平坦、河流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市区的标志性建筑是天府广场。天府广场旁边是人民公园,公园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川汉路从东到西分布着大礼堂,工农兵电影院,百货商场,图书馆,工人文化宫,人民医院。
文庙街是老成都的一条古老、热闹的街道。桂花巷是垂直于文庙街的众多街巷中的一条,因街巷中栽种有几株古老的桂花树而得名。胡家小院,就位于桂花巷和文庙街的交汇处,已有上百年历史。
小院大门位于桂花巷一侧。面向文庙街,有两间宽大的铺面。解放前,胡家布铺横跨两间铺面,生意非常兴隆。
解放以前,胡家布铺人缘好、财气旺,主卖各种布匹,同时给有钱人家做马褂旗袍。生意顺风顺水,生活安稳舒适。
但胡家也有致命的短板,就是人丁不兴旺,几代单传。清帝退位后,到了胡老太爷这代,只生了一个女儿,取名胡莲。
为了延续胡家的香火,女儿胡莲长大后招了何姓人家的儿子何正明做上门女婿。
军阀战乱中,胡老太爷夫妻相继过世。胡家布铺由胡莲、何正明夫妻经营。
二人继承祖业,在卖布的同时,给有钱人家做马褂旗袍,给普通人家做各种衣服,是远近闻名的裁缝。
那些年时局不稳定,后来又有日本鬼子入侵,战火纷飞,胡家布铺的生意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因为长年担惊受怕,胡莲头两胎怀的孩子都流产了。1935年,夫妻俩终于有了一个女孩子,体质依然很弱。
胡莲经常到文庙街上的文庙里烧香,捐香油,庙里的老和尚给胡莲做了一次法事。他对胡莲说,你们要广结善缘,你们胡家几代单传,这孩子不要姓何,还得姓胡。
因此女孩就随母亲姓胡,取名叫胡思敏。小思敏经常生病,吃中药像是吃饭一样,每天都离不了。
胡莲、何正明夫妻听信了老和尚的话,时常核计,胡家布铺虽然诚信经营,但也赚取了几文寻常百姓的血汗钱,会不会是因此要遇到绝后这个劫。
1941年,当小思敏长到六岁的时候,胡莲、何正明夫妻就把她送进了女子学校读书。看到女儿喜欢唱唱跳跳,夫妻二人又将她送到教堂,跟英国牧师学钢琴。
他们想把胡姓元素彻底从女儿身上洗去,让她走上卖布当裁缝之外的另一条生活道路,实现健康长寿的愿望。
因为要照顾多病的女儿,胡家布铺请了一个长工。
何正明为人谨慎,胆小怕事,战乱的那些年,他白天都不敢出门,每每听到飞机的声音,吓得半死。在全国即将解放后的大背景下,胡家及时辞退了长工,主动消除剥削。
1950年年中,农村开始土地改革,少数罪大恶极的恶霸地主被人民法办了。何正明更加惶惶不可终日,失眠、多梦,精神越来越焦虑。
胡莲倒是没有乱了方寸,她先是主动关了胡家布铺的门,不再搞经营活动了。
在以公有制为核心的一化三改造开始之前,她跟何正明商量后,下了最大的决心,忍痛把胡家祖宗留下来的产业--胡家布铺的门店和库存布匹捐献给了市人民政府。
一化三改造开始后,胡家成了支持和配合政府开展工作的典型,得到了政府的肯定。
在划阶级成份时,胡家虽然被定为城市小资产阶级,成为了改造的对象。但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许多象胡家这样的小资产阶级,不支持政府的工作,最后财产被没收了,人被天天批评。
胡家主动捐献了两间店铺,却保住了后面的院子。布铺子没了,胡家只能靠裁缝手艺维持生活,给普通人家做做衣服。
提心吊胆地过了些年。小思敏的身体越来越好了,上了高中,并考上了津门师范大学。
胡家的药罐子却没能丢掉,只是从女儿胡莲转移到了父亲何正明名下。
1953年,18岁的何思敏从津门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四中,做数学老师,但是她的特长是音乐和舞蹈。
1954年底,何正明的肺病越来越严重,他住进了市人民医院,主治医生叫周国顺。小伙子是北方人,医学专业毕业生,南下支援地方建设。
何思敏在护理父亲何正明的的过程中,与主治医生周国顺相互产生了好感,建立了恋爱关系。
周国顺并没能挽救准岳父何正明的生命,1955年春天,何正明在医院里平静离世。
三个月后,周国顺和何思敏领了结婚证,何莲为孩子们举办了简朴的婚礼。周国顺作为上门女婿,住进了胡家小院。
一年以后,何思敏生下长子胡志华。又过了一年,何思敏生下次子胡志强。
胡家小院里连续添了男丁,胡莲升级为姥姥,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带外孙子了。接下来的十年,胡家小院里充满无限的欢乐时间。
长子胡志华聪明伶俐,十分讨人喜欢。
次子胡志强,六个月大时大病了一场,住了半个月医院,病好后生长发育跟他哥有些不同,3岁才会走路,说话也比平常孩子迟钝很多。
上学读书之后,兄弟俩的差异慢慢显现出来了。哥哥胡志华非常聪明,上课认真听讲,课堂作业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按时完成,偶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