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中华世纪谈>11商汤革命
把“殷道衰,诸侯或不至”这句话放到小甲后面。不管是谁吧,反正王位传到太庚家开始出事了。

“帝雍己崩,弟太戊立”。太戊任用贤人治国。“殷复兴,诸侯归之”。商朝又复兴了。

但是太戊之后的子孙又把商朝搞乱了,爆发“九世之乱”。

“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制度让商王的兄弟子侄之间爆发狗咬狗的战争。商王把王位传给兄弟,子侄不乐意;把王位传给子侄,兄弟不乐意。势力大的总希望自己排前面,排不到前面就靠武力夺取。狗咬狗的战争持续了五代、九世近百年。获胜一方一旦得到王位就马上迁都,把都城迁到自己的根据地,就象抢到骨头的那只狗叼着战利品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享用一般。

狗咬狗,一嘴毛。商朝内乱频繁,国势渐衰,诸侯也不再前来朝贡。

大约在公元前1320年,盘庚成为抢到骨头的那个幸运儿。按照“惯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也就是现在的安阳。

盘庚效法商汤,执行“以德服人”的开明政策,逐渐将商朝的混乱局面稳定下来,呈现中兴之象。

殷作为商朝的都城,在盘庚之后的二百多年也再没有改变。

安阳著名的殷墟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盘庚的新都。后来洹北商城的发现使这个说法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倾向于认为真正的都城在殷墟一河之隔的洹北商城。殷墟不过是商都城外的墓地和祭祀的地方。

以前考古专家百思不得其解,搞不懂殷墟为什么找不到城墙。洹北商城出土后,大家恍然大悟,都城在河那边,殷墟不过是王室宗庙和墓区,根本不需要城墙。洹北商城虽然还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但已经发现大型宫殿和城墙遗址。

盘庚迁都于此后200多年没再迁都,积累了大量文物。殷墟出土了大批的石器、青铜器、玉器、陶器、海贝、甲骨等文物,尤其是数量巨大的甲骨文和重达八百多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殷墟出土的各种文物让商朝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之前好些人并不相信《史记》里面记载的商朝果真存在,因为只有后世追记没有考古证据证明。甲骨文出土后,《史记》的记载得到证实。大家终于相信夏朝和周朝之间真的还有一个商朝存在。以前通过考古相信禹的存在,因此宁可相信有夏也不相信有商。现在商朝因为甲骨文的出现成为信史。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够通过甲骨文还能了解很多《史记》没有记载的东西。

甲骨文的发现极其偶然。

清朝翰林院的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王懿荣去药铺抓药,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就是王八壳,补肾的。王校长无意间发现一些“龙骨”上面有刻痕,仔细一看是一些似篆非篆的文字。在金石方面很有造诣的王懿荣感觉有搞头,就把有刻痕的龙骨全部包圆拿回去研究,最终确认这是商代的文字并把它破译。

原来,王懿荣从药铺得到的这些龙骨,都是来自河南安阳盗墓者之手。盗墓者挖出龙骨不知何物,见文物贩子不收就冒充药材卖给了药铺。这些龙骨从药效上来讲,早已经过了有效期,属于假药一文不值,但是到了史学家的手里便成了无价之宝。

自从清朝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人们得知“龙骨”来自于安阳殷墟后开始在殷墟进行大规模挖掘,迄今已经发现了十几万片甲骨。在这些甲骨上发现4500个单字,并破译出其中的1500个。虽然还没有完全破译,但已经能够基本读懂甲骨文的内容了。甲骨文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和破译使商代的面纱从此被揭开。甲骨文的发现也表明中国至少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已经有了文字,进入到文明社会。

殷墟出土文物中除了甲骨文最著名的要数“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用来祭祀母亲的礼器。“司”是“后”字一种写法(也有说是“祠”字),“司母戊”其实是“戊母后”。商朝的天子称“王”或称“帝”,王的妻子称“后”。

远古人早先都是用陶罐煮饭。在出现了铜以后,富贵人家就改用铜铸的鼎煮饭。鼎是一种下有足上有耳的锅,有足可以自立于火中,有耳便于人们提放。“钟鸣鼎食”、“列鼎而食”就是形容富贵人家吃饭时的情景。古人祭祀时鼎也用来盛放供品,所以鼎又被当做礼器。后来又被引申为权力的象征也。“问鼎中原”意味着要谋权篡位。

司母戊大方鼎重达八百多公斤。铸造这么大的东西,必须很多炼铜炉同时工作、不间断地浇铸才能成功。可以想象当时的青铜作坊规模已经相当大,工艺水平已经相当高。结合大量青铜器的出土,人们相信至少在殷商时期中国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殷墟的发现被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成果。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状态提示:11商汤革命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