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重生之全能网红>第333章建房3兄弟

结了婚以后,“架子工”家里欠下的债务,他又花了两年时间,慢慢偿还一清。

这期间,周家小女儿有了第1个女儿。

要照顾这头一胎女儿,周家小女儿只得辞了工,当起了全职的家庭主妇。

又由于头一回当母亲,没有“育儿”的经验,加之老公做那些工,天南地北的跑,一年回家的时间加起来,估计也不足一个月。如此情况之下,周家小女儿便干脆跑到“娘家”去(从安.胎阶段就开始回去,一直到第1个女儿降生)。

一直把女儿养到2岁多可以去上“幼儿园”了,就丢在“娘家”圩上最大的那个“幼儿园”去。如此一来,有父母帮照顾、接送“外孙女”。周家小女儿又打算继续去做她的“普工”了。

不是周家小女儿心心念念想着要打工,而是夫家兄弟太多了,“架子工”也没建有新房子给她住。必须要自己两夫妻一起努力,去挣钱盖新房子,去装修一个舒适的新家。

“架子工”的父母,属于典型的农村人思维,一辈子生了3个儿子,3个女儿。3女儿出嫁了也不需要父母替她们“破费”,但3个儿子各自要娶妻生子,想过更好些的生活,已经各自分家,不盖新房子怎么得?!

以前当泥水匠的父亲,只盖了两层的“排屋”,就是一排过去都是“房门”,一层有六、七间房子这样。以前许多单位的“宿舍”,包括学校的“学生宿舍”,都弄成这样的格局。

这样的旧房子,儿子又多,每个儿子分两、三间房,老人再住一间,放车用一间,吃饭用一间……基本上也没什么空房子剩下。

而且那种“旧格局”的房子,周家小女儿和她老公也只是“暂时”先住着。并没打算一辈子就这样不思进思,没有新房子住也得过且过!新房子仍然是要盖的。

农村嘛,其它什么都不多,就是地多。

甭管手续齐不齐全了,当然自家占到的“地”多,就是自家的。“架子工”的父亲尽管有3个儿子,但他家地多啊。就算建成了“排屋”的老宅没有哪个儿子愿意只要这一处,那这“旧屋”可以先不分。

3个儿子,各分它180平方的地皮来建房,那也才分了“老豆”5、6百平方而已。“老豆”还有旧屋也差不多200百,还有“鸡舍”啊,“猪圈”啊什么的比较零碎的地儿合计100多平。

所以说,“架子工”的老豆,当年拿的地,足足有900多平方。这还不包括他家承包的“耕地”好几亩哩。

尽管是所谓的“农村地”,但周家小女儿嫁到的这个“农村”,其实属于挨近“国.道”的村子,国.道一头连着圩里,一边连着城区,交通极其便利。因此“架子工”老豆的那几亩承包田,后来也被征.收了。

虽然赔得不多,但每亩6万多块是有的。这样几亩地也能有差不多30万的补偿。

这些钱,“架子工”的老豆也有计划。如果是吃吃喝喝的乱花,他绝对不给儿子们。毕竟钱也不算多,真正要乱花乱使,那也经不起大手大脚的花使。

他3个女儿,每个人就给1万块,意思意思。毕竟在农村有种风俗,嫁出去的女儿沷出去的水,“娘家”这边有点意外收入,好讲的就给你一点好处。不好讲,一分钱不给也有可能。

“架子工”的老豆还是不错的,每个女儿给1万。剩下的27万,他自留6万块,预作养老之用。剩下21万,则分成3份,每个儿子分7万块。

而这每个儿子分到头上的7万块,也并非直接就分给你。需要等到哪个儿子要真正动土建房之际,才真正可以从“老豆”那儿拿到。儿子没有真正建房之前,这分到他头上的7万块,就放在那儿不能动。由“老豆”来负责保管。

至于3个儿子分家里的3块地(面积都差不多在180平方这样),“宅基地”的位置也有些好些,有些差些。

最好的那一块,当然是紧挨着“村.道”的那一块。而与这最好“地块”相邻,离“村.道”则缩进去大约20来米的那一块,位置则次之。

位置最差劲的第3块“宅基地”,则是再往内“缩”进去几百米,刚好在“宗.祠”背后的地块。

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说法,在“祠.堂”前后是最不好建新房子的。因为无论前或后,所建的房子,按照.迷.信的说法,都不宜建高过“祠.堂”。

“祠.堂”一般才高5米左右,不能高过它,你这新房子到底建多高啊?盖个一层半吗?那也太矮了吧?!

反正3块“宅基地”中,就有那么一块是在“祠.堂”背后的地块(上面还有不知建于哪一年的破旧老泥屋)。既然大家都特别嫌弃那样一块地,“老豆”也不希望哪个儿子有怨言。为公平起见,就以“抓阉”的方式,来决定谁得到哪一块“宅基地”吧。

这样看来,这位“老豆”还是非常公道的。不会特别的偏爱大儿子,连分个“宅基地”也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分。那样只能让另外两个儿子都对他有意见。

最公平公道的作法,就是“抓阉”了。3个儿子一视同仁。不管是哪一个,想要分到较好的“宅基地”,全凭手气。

你自己的运气如此,好或者坏,都不能怨到父母,怨到别人。这也免得以后可能产生出“兄弟不和”的矛盾。

3兄弟都不希望抽.到那一块临近“祠.堂”的“宅基地”。在父亲邀请族内有威望的老人来作“见证”之前,各个兄弟都不知道背地里


状态提示:第333章建房3兄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