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玄幻奇幻>贩夫全神录>第452章 还原孙叔敖

孙叔敖,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一名蒍猎,蚡冒之后。蚡冒乃楚厉王,前758年至前741年在位。

古代的人,将字放在前面,名放在后面,姓则隐去。比如百里奚之子孟明视,孟明是字,视是名,姓百里。现代人看,似乎父子不同姓。这种倒装叫法,早就从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他们将名字的这种倒装叫法传到现在。

荀子记载,孙叔敖是楚国边境期思人,头秃而发少,左手比右手长,身高不及车前的横木,却使楚国称霸于诸侯。

孙叔敖生于楚成王十二年(前660年),卒于楚庄王二十一年(前593年),享年六十八岁。历代为相者中,其寿命不是最高,个子是最低的,却影响深远。

根据现有史料,只能看得出,治水是他起家的政治本钱。

因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主持治水,倾尽家资,楚穆王元年(前625年),他三十五岁,孙叔敖在期思(今河南淮滨县境内)、雩娄(今河南固始县史河湾境内)主持兴修水利,建成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娄灌区(期思陂)。

孙叔敖因治水而被万民称颂,于楚庄王元年(前613年),他四十七岁,由前令尹虞丘推荐,楚庄王任孙叔敖为令尹。

为相之后,又历时三载,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e bei),又称之为安丰塘,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

期思陂和芍陂,两千六百多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期间,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得楚国境内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

贩神都天部都虞候漆雕卉反问道:“那么,问题来了,他治水所倾尽的家资,是从哪儿来的?那么大的水利工程,他家的钱够用吗?他修了期思陂,是代表官方,还是纯属个人行为?”

漆雕卉说道,后世以为孙叔敖只活了三十八岁,恰恰将其出生时间删减了三十年。这是删改《史记》者,便于隐匿他的早年经历。

司马迁称赞他:“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那么三度为相,是哪三度?他的寿命到底是多长?所以,删改《史记》的人,活儿没做干净,使得后人对孙叔敖的生卒时间,难以断言。

然而,从他的活动轨迹来看,与其年龄压根对不上号,自相矛盾。所以,删除后变成谎话的孙叔敖传记,很容易就发现了破绽。

所谓:说一句谎话,需要一千句来圆。一个人说谎话,需要一千人替他圆。删改历史的人,无法自圆其说。

司马迁的《循吏列传》:“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於楚庄王,以自代也。”

处士,本意是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贤才。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楚国令尹虞丘举荐他之前,孙叔敖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介平民。

所以,后代删史者,毕竟史籍浩繁,无法招前顾后,出现了许多商界巨子的事迹被删之后的种种矛盾。

孙叔敖家中世代经商,到了孙叔敖长到十八岁时,他独立经营木材生意。到三十五岁时,家资挣到累千累万,早已娶妻生子。

三十五岁这年,在贩运木材过程中,遭遇淮河洪水,将其价值十万缗的木材大船全部打翻,埋入了淤泥之中。

洪水过后,组织家人和弟子门人清淤取木之际,孙叔敖对于老家期思这一带的淮河水网了如指掌,提出了趁着清淤,何不将淤泥堆叠成渠沟,再发大水,就能泄洪。旱季可以引水灌溉,岂不是一举两得。

那么多淤泥,乱扔乱挖,也是一样淘神费力。家人及弟子门人都赞成这么做。由于价值十万缗的木材都埋在这一带将近二十里的河床两边,又雇用了上千人来清淤挖木。木材清理完毕,挖通了二十里之遥的水渠。

遇到旱季,沿线百姓想要引水灌溉,就托人到他府上来问价,孙叔敖起初没怎么想要钱的事情。

但农民用了一次两次之后,都纷纷象征性的出一些费用。孙叔敖将农民这些钱集中起来,核算一下,农民每年浇灌所给的费用,居然得到了十数缗的钱财。这还只是象征性的,带感恩性质。

他灵机一动,索性就以这段二十里的水渠为基础,修一条长渠,农人又需要灌溉的,随意给个费用就行。到洪水泛滥,又能很好的排洪泄洪。

于是,征集沿线凡是需要灌溉的民夫,从期思往前继续修渠。仍旧采取挖旧淤泥的办法,既能清理淤土,又能修成水渠,还不用去远处取土。

农闲之际,无数农民被动员起来,都参与到挖淤修渠过程中。孙叔敖将昔日里农民给的费用全部拿出,解决修渠农民的吃饭问题,受到了农民的热情称颂。

完成这项工程,靠的就是这样的办法,历时十年,到他四十五岁完成。期间,孙叔敖利用前期修好的水渠,获得的利润,加之家里积累的资财,修成了闻名天下的第一个渠系水利工程。

这之后,孙叔敖为了使得这一水利工程能长期使用,叫诸子及门人分段管理,按照以往农民自觉交纳的费用,收取固定的微薄费用。集中使用这些费用,不断维护这一工程。

分流减势,次递疏导,安闸垒坝,筑陂筑塘,灌溉稻田。这样既可防下游水涝


状态提示:第452章 还原孙叔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