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明末穿越众>第82章鹿儿岛城
筑的城内集中。到了此时,城池不再单单是一个军事据点,而是政治据点与大名权威、权力的象征。于此同时,因为城池成为领国内的经济中心,所以商人和手工业者也纷纷向此聚集,这样便形成了城下町。

同年7月制定的《武家诸法度》进一步规定,禁止私自筑造新城、改造旧城,城楼、天守、石垒石墙、壕沟毁坏时,须经幕府(或远国奉行、郡代)批准才可进行修缮,只有土墙、瞭望台(无屋顶)和城门这些,可由城主自行修缮。

如岛津义弘出生的丸龟城在《一国一城令》发布的当年便拆除防御设施遭到废弃,直至山崎家治1641年入封后,成为丸龟5万3千石大名,才在原来旧城址的基础上上建成现在看到的丸龟城。

日本古代总共66个国,德川幕府建立后分了200多个藩,也就是说平均每个藩只能分到三分之一个国,然而萨摩藩却独占了萨摩、大隅两个国,相当于平均水平的六倍,更别说还有半个日向国。(日向国南部佐土原藩是萨摩的支藩,若是加上后来被完全控制的琉球,那就算三个半了)

这并非德川家仁慈,实际上是岛津家在关原之战中的不俗表现,撤退的时候都能野战伏击,虚晃一枪。加上德川幕府一直奉行软刀子,不好逼迫过甚,不然硬要拆他们的地盘,远征打过去,搞不好就是拼死一战,其它藩会不会反水都不好说。要是打赢了还好,但打不下来的话,日本局势还当另说。

萨摩藩穷山恶水出刁民,民风彪悍,幕末时便出现了萨英战争,萨摩二杆子和日不落打过一架,吓得幕府赶紧装作不知道。

所以若幕府敢乱来直接肢解各藩,新生的德川幕府必将土崩瓦解,德川取得天下本来就有侥幸的因素,所以后期能不赌就不赌,只能选择温水煮青蛙,慢慢熬死对手。

伊达、上杉、丰田、真田、佐竹都是以这种软刀子搞垮的。只有毛利、岛津等藩因为猴子时代攒下的地盘和家底,加上天高皇帝远,有上杉伊达做肉盾拖时间,才苟到了倒幕。

鹿儿岛城西面为城山,南边则是险坡,皆是易守难攻,东面与北面则挖有护城河,同时建有城门,如北御门和御楼门等。

岛津久庆目视不远处的城门缓缓打开,石垣墙体从建成至今已过36年,城门附近依旧牢牢守护着岛津家最核心的地区。

城池内部按照不同的机能和用途划分成一个一个小的区域,中间由木板或城墙间隔,这些区域的划分,主要就是为了万一敌人攻陷了一个区域,其他区域可以继续保持战斗状态,使得战斗可以继续下去。

而这种区域就被称作是“曲轮”。在近代城郭内,曲轮也被统称“丸”

岛津久庆入城后先是回到位于三之丸的家中洗漱一番,洗漱期间自有仆人向外传递他归来的消息。

洗漱完的岛津久庆走出家门,没有理会汇聚在他家附近其他人的目光与问候,快速通过外围的三之丸和二之丸,目标直指大名居住的本丸。

本丸是一座城郭的中心地带,平时这里是城主的生活起居的地方,战时这里就是指挥部。在近代城郭里,这里也就是天守阁或者政府所在地。一般攻下这里就意味着战斗的结束!

二之丸是直接防卫本丸的区域,可以用来储藏武器、弹药、兵粮等等。平时为了做防守的准备,一般这里也会建有城主的临时住所。

一般来说,二之丸以内的部分都被称作“内曲轮”或者“内城”。鹿儿岛城的内城是由原本的“鹤丸城”改造建成。

三之丸对对本丸提供间接的防守,同时也是直接防守二之丸的曲轮。主要由构成城的外郭广大空地组成,平时是家臣的住宅,养马场等等的所在地。

在平山城里,三之丸一般都建造在丘陵部以外的平原部分,于是人们通常也把它称作“内山下”。

城内天守阁和四周的瞭望台以及城墙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区域,这个区域也被称作天守曲轮,但鹿儿岛城是少见没有天守阁的城池。

山里曲轮(山里丸)在战国动荡的乱世结束以后,城郭的战争作用日益减少,逐渐朝政治经济中心发展。有的城主为了自己的风雅爱好而在城里建设了庭园、水池、茶室等等,这些区域就被称作山里曲轮。

以萨摩藩的经济状况,当然是没有建这种花里胡哨的玩意。

战斗时水是肯定不能缺少的,无论是引用或是消防都需要大量的水,很多的城郭就是因为缺水而被攻陷的。那么为了确保城中的水源,于是在水源周围设有水源曲轮。如果是用井的话,就是井曲轮。

岛津久庆面见大名岛津光久后,呈上元老院的信件,同时向早已等候多时的岛津光久细细陈述见闻,身后仆从还不时向大名展示从新港交易获得的物品。

不久后,城中钟声连响三遍,大名召集各家臣议事。

...

众家臣齐聚之后,先是轮番过手新港货物,依文武不同,各有所钟,无非火铳和玻璃杯等物盯着的目光最多罢了。

再接着,早已看过元老院信件的岛津光久向诸位家臣一一展示信件内容,信件为繁体中文所写,岛津光久自幼便通晓汉文,阅读自是无碍,家臣们也是如此,这个时代的汉字,在东南亚影响力常人难以想象,通用语言的地位牢不可破。

元老院信件全文如下。

宋国国王、宋国元老院元首王朗报章日本国萨摩藩松平萨


状态提示:第82章鹿儿岛城--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