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从书贩到总裁>第224章还俗的师兄妹

海东这一去就是三天。三天未过去见老僧人,因为他还没有想好怎么回复。

这天,天略阴,人也略乏,高原反应不算太剧烈,但也时常会有一些感觉。海东心生倦意,准备要走了。在这里耗下去也不是办法。

带着略有矛盾的心思,海东如以前一样,进到了老僧的打坐之处。

无暇顾及室内的其他人或事,海东径直低头找个位置坐了下来。

旁边有小僧人端来了热乎乎的奶茶,喝惯了茉莉花茶的海东,对油腻腻的奶茶实在提不起胃口,但每次又不得不喝,毕竟是主人的一份心意,入乡随俗,不能太挑剔了。

老僧在那边诵经,海东静静地在室内候着,他知道,这些人的脑袋里没有时间的概念,他们很享受这种慢节奏的生活,认为这就是修为。

在中学时,历史老师曾经无脑地冒出一句话:“佛说:‘人活着就是受罪’”,当时惹得满堂大笑,但现在看来,如何不是成年人的一种心酸。

佛也好、道也罢,宗教总能找寻到它本身存在的各种意义。只是现代社会当中的人们好于急功近利,忽视了很多质朴的东西罢了。

不知何时,老僧结束了诵经,笑mī_mī地看着正在胡思乱想的海东。

沉思中的海东结束了思想遨游,很快地回到了现实当中。

再次给老僧施过礼后,海东不言不语地坐回了原处。

“施主,这几天休息得可好?”,老僧的话异常的意味引起了海东的警惕。这老头话里有话了。

“尚可,只是心绪较乱,暂时还没有整理出来”,海东低声诺着。

心里话是:我他娘的不远几千里,来这儿就是天天看你老人家诵经,真是有瘾!

老僧抚着佛珠,问海东:“施主盘旋多日,人车不少,这次可带了多少人过来?”。

“不多,二三十人而已”,海东纳闷了,老僧什么时候管起世俗的事儿来了,不会是“六根未净”,想下山旅游去吧?

“这个长途而来,费用自然是不少了”,老僧自语道。

“哦,我这次来,特意为您老备了一些香火,下次来的时候我给您带来”,海东以为老僧是开口要钱了,好听点叫“布施”,难听点就是让你捐钱给他。

“不急、无妨”,老僧转移了话题。

“施主名下可有一些产业?”,老僧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让海东有点招架不起,僧人一般很少在对话当中问及世事的。

“哦,有一个宾馆,有一个农庄和游乐场,有一家保险公司,在印度还有一个酒店和药厂”,海东淡淡地说着。

细数起来,也没有多少产业。至少感觉不太多。

“哦?施主名下有个制药厂?”,老僧提起了兴趣。

海东就顺势把当初遇到员工家属,看到高价药以及到印度开办药厂的经过大致说了说。

老僧最感觉兴趣的还是制药的工厂,问了一些生产和应用方面的情况。

说到兴起,老僧站起身来,带着海东去参观了他们这里的“制药厂”,说是药厂,其实就是一个作坊。

在一个普通的民宅里,加工一些简单的中成药。

望着满屋原始而又笨拙的工具,海东皱了皱眉。

后来,终于忍不住,用手机找了几张印度那边的药厂照片,给老僧看了几眼。

老僧盯视了半天,无话可说了。

看着老僧吃瘪的样子,海东心里莫名地产生了得意的感觉。

虽然他知道这样不妥,但确实跟眼前的制作工艺和水平相比,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这边还是太落后了。

老僧又领着海东回到了方才打坐的那个房间,坐在那里又诵上了佛经。仿佛刚才领海东出门的不是他本人。

海东猜测老僧是有心事了,所以并未多言语,沉默就是最好的配合。

过了许久,老僧睁开了双眼,用藏语对身边的小僧说了几句什么,小僧双手合十,施礼后出去了。

应该是办什么事儿去了,海东心想。

过了不多的时间,屋外进来一男一女两个僧侣,齐刷刷地跪在老僧面前。

海东在旁边看着有点儿发呆,这是什么节目?

老僧的眼中流露出几分不舍和爱惜。

海东看在心里,更是兴趣异常,在旁边注视着这几个人。

老僧用藏语和二个年轻人交换着意见,双方彼此说来说去,听得旁边的海东一头雾水,满脑袋的问号。

感觉过了好久,老僧终于结束了和二个人的对话,把目光朝向了海东,海东知道老僧是有话要说,开始了跃跃欲试的感觉,想倾听老僧的解释。

老僧沉吟了片刻,对着海东说:“施主,有没有兴趣做一家医院?如果您有这方面的兴趣,老僧或者帮助一二”。

难道老头要出山给我当坐堂医?海东莫名地兴奋起来。

“这个投资方面不在问题,主要是医生的来源和医院的特色,说白了,就是将来能不能赚到钱,这个是我最关心的,当然,社会效益还是要考虑一些的。”,海东开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起来,他忘了,对面是一个出家人。

出家人本不应问世俗之事。

果然,老僧抿着胡须,呵呵地一个劲儿冲海东乐。

海东正在编织着一个美梦,最终被老僧的呵呵笑声打断了。

诧异中,海东凝视着老僧,搞不懂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老僧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不能陪施主普济众生了”,


状态提示:第224章还俗的师兄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