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千古道鉴>第104章长驱入九州凡夫驭铁流五

“长驱号”的组装工作与人们想象中有很多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没有船坞,没办法,运力实在不足,根本不可能把船坞运过来。

在正常情况下制造一艘补给舰需要的设计,太空冶炼,制造船坞,铺设龙骨,建造舰身等一系列的过程,但要一夜之间把这一整套工业产能投送到另一个世界根本不现实。

夏国只能将之前已经制造完毕的战舰“长驱号”拿了出来。

“长驱号”是一个尝试,它的核心理念与常规太空造舰不同,而是地面制造预制部件,太空实现组装。

这样做在长期来看当然是不利的,未来,战舰的制造必然是太空探矿,采矿,冶炼,设计,船坞建造,战舰建造一体化的,几乎能做到无人化。

但这种模式有一个重大问题,它从产业链中几乎完全剔除了人的因素,只在研发,设计,管理等领域有少量的人参与其中。

这种剔除“人”的因素的人工智能工业化,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否合理,这里需要打一个问号。

地球上的其他政治经济实体,几乎无法抗拒这种剔除了“人”的因素的全机器化工业成本优势的诱惑,纷纷义无反顾的走上了这条路。

唯独夏国,这个以一己之力横霸全球百分之六十工业产能的史上最强工业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具体来说,夏国的做法就是两面下注,一方面和别的政治经济实体一样,众多企业杀入人工智能机械化制造的大潮;另一方面,夏国利用体制的优势,保留了一部分工业产能不进入这种模式,而是用其他的办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参与竞争。

换句话说,两面下注,进行试错。

另一条路几乎全世界都在走,但如果走错了,人类至少还有夏国正在试错的另一条路可以选,不至于全球同步进入死胡同。

“长驱号”就是这种指导思想之下的产物。

这艘战舰本身并没有太多不同,只是常规太空建造的补给舰进行了一些武器升级,增加了对太空、对大气层、对地的打击能力而已。

但它的建造过程非同小可,它的设计思路是把战舰制造网络化,它不依托于产业链集群,它的每个部件都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制造时间。

但采用相同的标准,并且大量使用了人工操作,至少创造了上百万的就业岗位。

这样一来,将战舰部件汇总到发射基地,再用相应数量的火箭或空天飞机发射到太空进行组装,相对于社会来说,其模式与太空冶炼造舰的无人参与模式到底孰优孰劣,这真的很难说。

……

没有船坞,只有已经制造完毕的所有战舰零部件,如何迅速组装起来,这对全人类来说,的确是一个新课题。

但对有的人来说,这却是解过无数遍的经典问题。

民航客机上,刘慕淮仿佛安详的进入了梦乡。

“长驱号”的舰载超算内存里,数百枚细小的光斑闪烁着亮起,微弱的光芒照亮了晦暗的宇宙空间,那些光芒开始时宛如风中之烛一般羸弱,随即亮度骤然爆发,无数平直的光芒线条将没一个节点连在了一起。

每一个光点代表一位舰队参谋,同时也是千锤百炼的各专业工程师。

所有的光点间都被高速信道连接,形成了一个络,但这个网络的初始动力是刘慕淮给出的。

远在三万六千公里外的同步轨道上,数万箱体的锁扣同一时间崩开,一部分箱体中涌出了大量小型机器人,它们宛如归巢的蜜蜂一般,轨迹凌乱的在箱体阵列中上下翻飞。

小型机器人的身材普遍很袖珍,大约只有一瓶矿泉水大,完全一样的制式规格,方方正正的也没什么美感,身体顶部有一个半圆形的头,两个细小但十分灵活的手臂,身体下半部没有腿,也没有火焰。

一些箱体发出了庞大的磁场,笼罩了这片空间,这些小型机器人在庞大的磁场中提取能量,并自如的飞翔。

而那输完个箱体都是常规集装箱大小,也许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便于运输,也许是利于隐藏,毕竟整个世界的物流规范已经统一,空运,航运,真空磁浮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其单位运输规格已经在七十年前达成一致,而每天数十亿件的全球货物吞吐量,也让一个普通的箱体像是溶入大海的一滴水一样不起眼。

六万个箱体,缓缓打开后,所有箱体外壳竟诡异的开始融化,形成大团大团的水银色液体团,荡漾着互相撞击,融合,逐渐扩大。

这种液态纳米机器人在太空这种低温环境中的性能并不好,易于凝固,很脆,也会失去一些关键的物理或化学上的秉性,因此,有一些高频振动,并不断辐射热量的小玩意充斥在液体团内的各处,不断的将液体团加热到零下一百二十度以上。

而箱体内部的战舰部件则彻底的暴露在冰冷的太空中。

预制的战舰零部件普遍呈不怎么醒目的黑色,形状各异,但一个统一的特点是它们的亮度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也就是说,每个战舰部件都像鼠标上的呼吸灯一样,淡淡的红光缓缓亮起,又缓缓熄灭。

数万个箱体,像是数万座巨大的方形石碑,伫立在恒古不曾有过人烟的荒原里,那呼吸一样的光芒明灭,也许就是神明的耳语。

就在此时,数十万的小型机器人,飓风一般的在荒原上横扫而过,将整个石碑阵列笼罩其中。

一切都是在无


状态提示:第104章长驱入九州凡夫驭铁流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