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亡国之君>第269章驱狼斗虎

乐安侯一家出京城时曹化淳曾派人暗中观测。

曾几何时,被贬往凤阳看陵的魏忠贤也似这般大张旗鼓的离京。千余名的侍卫,数百的仆从,还有上百口的箱子。当时引得朱由检是雷霆震怒。

老曹也算个带过兵的,可与黄冲相比简直可谓萤火较之日月。

暂不讲未知早在数月前成一、崔仁携大量物资装备,以输送前方剿贼所需的名义滞留在延安府。蔡植腾与庆生两次携大批家丁入保安州的情况,也被他当成又在贩马营私,搜刮民脂。

待黄冲带着张家人等出城,男女老幼八百,还有数十部装满藏书的大车。

彼时风声最紧,朱由检当然得到了详细呈报,周家还在不遣余力地造谣。说,装书册的车很沉,装炸药、手雷等禁品的车一样能把路压出深深的辙印。因为恰好下雨。

厂卫的人是搜检过车辆的,但是否有暗格却不能判定,总不能把人家的车子劈开吧。

违禁品真不多,藏得也很巧妙,而违禁的人却藏不住,可惜能识别宫中出宫中熹宗良妃和懿安皇后的人还真是不多,负责查验的门丁根本就不可能认识。

朱由检是知道的,但他既然不想让俩人死于自己手,便寄望鞑子和替他做脏活的手。

经过周家人一通煽失势的乐安侯与魏逆做类比,大部分的谏言都隐含地提出黄冲私藏兵甲有谋反的痕迹,当予深究。

刻薄寡恩不假,但皇帝更要一张脸。

现在任容妃在慈庆宫扮着,若是非闹出又多出一位懿安皇后来,满朝大臣还囔囔着追查到底?届时,反而陷之于被动。还不如先静观其变。

沿路地方有消息不断传回,随从在分散,家丁在逃亡,八百人只余下不足四百。

人心所向啊!朱由检开始叫人商议削去张国纪、黄冲两人爵位的事宜。

家奴们口径一致,当然是必然的,当初搞倒魏忠贤、客印月用的为主的众多朝臣阻拦住了,因为张国纪的案件已结,当时他御批保留太康伯的封号。如今又拿出来说事肯定不妥,唯一能站着脚的便是讲他随同黄冲想谋反。

黄冲谋反?摆在桌面上议论,立时没了声息。

《挑金帐》如今还在茶肆酒楼中唱着呢,还有得驸马都尉雅正过的《千里刺酋》。民间把乐安侯当作英雄来崇拜,比当初官员为魏逆建生祠不遑多让。而一个是手握权柄的阉人,一个是屡立战功的将军。下面舆情这一关很是难过。

单讲削爵,违制一条业已够了,可讲人家谋反,首先内阁人等率先沉默。

沉默的意味很明显,不想做恶人。让中官近臣们去弄,除非曹化淳领衔查案,没人愿意背负起这个屎篓子。讲黄冲纵兵掠民、不听调令倒可以,但惊着了阵阵这般做的那帮武臣,比如左良玉之辈,闹出个纰漏,又该由谁负责?

得慢慢来,这是以温体仁为首的内阁意见。

既然有人讲黄冲是魏忠贤,何不推波助澜,让民情舆论转向,禁了那些胡乱说书的,零敲碎打先修理他原来的一班手下,把他的势力彻底端掉。过个一年半载,才能水到渠成。

商议的结果出来,朱由检不满意,相当不满意。

但王学所知有限,王晚亭态度暧昧,被免职的王家麟在奔走疾呼,还有唐康、皮仰尧都为他家大帅蒙冤发配鸣不平。吕元守、朱骥两个虽未出声,却从不许人提及此事,态度难明。

若是继续在黄冲身上做文章,急切间只怕适得其反。

道理便摆在眼前,朱由检无奈,相当的无奈。

“臣温体仁叩见陛下。”

“爱卿平身。”

自从凤阳皇陵被焚毁,朱由检换上青色衣袍就住在了武英殿,用膳例行的丝乐也撤了,本不多的膳食供应也减去一半,朝中大臣们多次进谏都遭到拒绝。

比大臣们还厉害的是后宫女人的幽怨。

如今不光因皇嫂事令人烦恼,后宫也有一些不稳的征兆,还有该死的鞑子和依然越老越凶的乱贼,朱由检的时间不可能专用的一事上。唉。

“边守出状,葭州阎宗圣挂印而去,吏部酌议试委张珉为州守。”

“哦,这个张珉是哪年的进士,朕怎么从来也未听说过呀。”

“非是科举,乃是黄冲所荐。”

“怎么能任听他来胡说,吏部…吏部的人到底在做什么?”

厉声的追问,表达出强烈的不满,这是想逼迫朕再换一名吏部尚书吗?

“皇爷何不听温大人把话讲完,瞧把您给急的。”

除了高起潜,司礼监有头有脸的太监都被召回,阉货们正在谋划着啥时候能让主子再行委派出去,同时对伴驾争宠斗得不亦乐乎,王德化显然是暂时的胜利者。

“是被逼迫如此。”

“何来的逼迫?”

发急的朱由检是令人恐惧的,须发怒张,一副要吃人样子。事实上,温体仁的才干绝非庸庸碌碌之辈可比。他晓得该如何说服发怒的皇帝,而且最后变成不是他的主意。

“前几日,吴堡县丞入京户部公干,传出许多的话来。陛下不可不防啊。”

“什么话能令到吏部准荐黄冲的人,啊?你说。”

“据他前番讲,听闻乐安侯定居于假州,边镇溃兵立时云集,有四五千之多,加上陆续前往投靠在他府上的旧官带去的人,恐怕已有近万。”

“那不是谣传吗?”

是有这么回事,还报黄冲卫队中有人讲‘不奉诏、不听调、不谋


状态提示:第269章驱狼斗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