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老道看皇太极的这般样子,也是知道他已经信了七七八八,便适时地开口:“陛下无需再实,老道自然已看破生死,看破六道轮回,陛下就是想杀就杀了,为了贫道这把老骨头,何须再做如此多的事情。”
皇太极沉闷了半晌,问出自己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告诉自己这么多东西啊?
老道突然有些脸上异样的潮红:“陛下可知当年的明成祖朱棣。”
皇太极点点头,对于明国的这一位皇帝,即便是他,内心里也是敬佩的,要知道这可是第一个从藩王造反当了皇帝,自古以来就这么一个。
他只不过是一个燕王,居于旧元大都,龙虎之气,在面对建文帝的步步紧逼,在面对南方的百万大军以及在正统的名义下就敢奋起一博。
就这一博,自己从一个藩王成为了皇帝,而且是世系坐稳了天下。
这是何等可怕,这自古以来,藩王造反做天下的倒也是有,不过只是昙花一现,坐上不了几日,便只是成了他人笼中鸟雀罢了,最终身死国灭。
而自古以来真正的能让坐稳天下的藩王也就只有这么一位吧。
那老道怀着无限的憧憬:“那陛下也一定得知当日成祖皇帝的左膀右臂,最重要的谋士黑衣宰相姚广孝吧。”
姚广孝,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人。
传闻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
洪武十五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着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
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
更有传闻说是当年成祖皇帝在靖难之前还是下不定决心,倒是这位黑衣宰相先是下了决心,痛斥了当时还是燕王的成祖皇帝,禀明厉害,才促使成祖皇帝最终才奋力一搏。这一位僧人不读经书,不清修,不顾苍生,倒是搅动天下之大变,自古以来绝无仅有。
作为僧人人,却不心系佛法,却是一心在政治舞台舞文弄墨,倒也是,着实是个例外。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
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尤其是《永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永乐十六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这位黑衣宰相相比于青田先生刘伯温而言,甚至来说不差些什么,更被人看为大明朝的李淳风,可堪破天机的代表人物。
作为一介文臣,可以说是到达了人臣的巅峰,辅佐了一位帝王,教导了两位皇帝。
仁宗在南京监国时曾辅佐过仁宗,也曾教过宣宗皇帝,也就是当时的皇太孙朱瞻基,可谓是有着师生之情。
那道人再也不复今日之前所见的淡雅平和,眼睛里泛着红光,展现着自己的贪婪:“凭什么那黑衣宰相辽广孝可以做到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能被世人所景仰,而我清虚子却不能?
凭什么?
我清虚子也自认为有着惊天纬世之才,凭什么?我也可以看破天机,难道就因为时运不佳,就因为它姚广孝挑了一个好时机?
现如今天下大乱,正是我可以一展身手的时候,我只缺一位良主啊,只要遇到良朱,相信我定会帮他一统天下。”
这一刻,他用的不是道家的自我称呼贫道,而用的是我只,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疯狂的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疯狂的想攫取公功名利禄,想做那人上人罢了。
见此人有些发狂,就是皇太极心里也是有些吃惊,却又是莫名的安心下来。
一个人不怕他强大,也不怕他有着什么通天才能,最怕的就是他无所欲无所求。
无欲无所求,到底是他真的是无欲无所求,还是因为给的不能满足他。
而如果给的不能满足,到底是什么样的条件能够满足他,若是有人能给他更高的条件。他岂不是可以轻而易举背叛。
所以皇太极心中一直有着一条用人准则,并且也一直践行着:一个人若是有所求,那就可以用,他只要能为朕所用,至于给了他的东西,朕还可以还收回来,洪承畴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
那些沦为阶下囚的明国文臣武将,总喜欢自己为他们亲自松绑,好言相劝,再大肆夸赞他们忠勇,表明他们是万般尽力而无力回天之地这样才能让他们心安理得为自己效命,不管它能不能用。可不可用。
这般当年的辽东叛将孔有德渡海来到辽东,向自己请降甚至亲自出城三十里相迎。
一方面是为了它所带来的炮兵,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树立一个典型,你看孔有德这般的人物朕都可以如此以礼相待,礼贤下士,至于其余有才能的人,难道这就不可以吗?
至于洪臣畴,一个衣服上落上灰尘都要弹掉的人,怎会不有死节之心?
若是真有以死明志的意思,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