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汉从种田开始>第232章 地窨子

当看到张然带着一脸失望的神情回到工坊园时,正在工坊园里焦急等待消息的主簿李充,心里咯噔一下,顿时感觉有些不妙,于是连忙上前询问道:“左丞,工匠们住处的事情协调的如何了?公孙宫监那里怎么说?”

张然摇头苦笑一声,有些无奈的回答道:“公孙仲说,最多只能给我们安排四百人的住处,其他的就无能为力了!看来我之前有些过于乐观了呀!”

“唉.”听到张然的话,李充脸上有浮现出一丝无奈,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李充对于张然这次的建章宫宛之行,一直就非常不看好,也曾劝阻过张然。

不过,张然当时显然已经是病急乱投医,对于李充的劝阻并未多加理会,就直接跑去了建章宫。

因为早有预料,是以对于现在的结果,李充并不是太意外,甚至觉得张然能够让公孙仲做出如此大的让步,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换位处之,今日若是换成他李充去的话,人家公孙仲甚至都未必会理会他。

想到这里,李充不由叹了一口气,对张然劝慰道:“这建章宫毕竟乃是陛下的离宫,原本就不是我们能够随意借用的,公孙宫监能够给我们安排出四百人的住所已经是非常难得了,最起码咱们不需要再为工坊园几百工匠们的住处发愁了!”

“嗯..”张然闻言也不禁露出一些轻松之色,虽然这次建章宫之行,虽未能达成最终的目的,但最起码也算是解决当下的困境,让工匠们今晚不至于露宿荒野,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至于那即将到来的四千工匠们住处的问题,张然一时间也没能想出太好的解决办法,于是他便对李充询问道:“李主簿,最迟明日上午,赵公为我们调拨的那些工匠们就要被派遣过来了,他们的住处该如何解决,你可有办法?”

李充沉思片刻,回答道:“左丞,我们工坊园的屋舍有限,且大都已被改造成羊毛清洗的工坊,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的工坊园里肯定是安置不下这么多人的,就算我们可以工匠们加紧时间建造屋舍,但短时间内又如何能修造出可供四千人居住的屋舍呢?...以属下之见,我们现在大概也只能向赵公求助,请他帮忙为那些工匠们安排一些住处了!”

顿了顿,李充又补充道:“咱们这里虽然没有足够可供工匠们居住的屋舍,但其他地方却未必没有,只要赵公愿意帮忙,想来一些为那些工匠们安排一些住处应该不难!”

张然闻言,沉思良久,最终还是摇了摇头,反对道:“这个恐怕不行,咱们这工坊园,地处长安城外,位置较为偏远,周围仅有一座建章宫而已...若是将工匠们安置在他出,一来距离太远,工匠们每日来去非常不便,会严重拖延工时。二来,若是人员来往过于频繁,难免会将我们这里的情况泄露出去...此乃下策,若非不得已,万不可为之!”

张然否决了李充的建议之后,又皱着眉头,向其询问道:“李主簿,咱们少府以往的时候咱们现在的这种情况,若是遇到,你们那时又是如何解决的?”

“呃..”李充微微迟疑了一下,回答道:“回禀左丞,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少府其他官署中也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将作署奉命修造新的宫殿或者陵寝之时,与我们现在的处境非常相似...不过,修造宫殿,大多选在春暖花开之时开工,彼时天气温暖,工匠们只需随意搭建一些窝棚之类的东西,有个容身之处就可以...但现在凛冬将至,天气酷寒,若是只修一些窝棚的话,怕是会有冻毙情况出现...”

“窝棚?”听到李充的话,张然眼前一亮,忽然想起一个前世曾经看到过的一些文章中记载的事情,据说当时建国之初,因为粮食产量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决定开发东北...于是,许多部队就相应号召,放下枪杆子,拿起锄把子,奋斗在黑土地上,用汗水与勤劳,将北大荒变成的北大仓。

不过,据说当时东北气候严寒,条件恶劣,同样没有足够的房子可供居住,为了能够在当地生存下来,大家只能学习鄂伦春人以及当地人的习俗,就地挖坑修了一些地窨(yin)子,以抵御寒冬侵袭。

所谓地窨子,可以看做是地窖与窝棚的结合体,其做法也十分简单易学,就是在地下挖出足够大,且可供人土坑,其内再以木梁支撑,架上高出地面的尖顶支架,覆盖兽皮,土或草而成的穴式房屋。因为其建筑整体的大部分都处在地下,所以其保暖性要比普通窝棚要好很多,很适合贫苦百姓们在冬季作为栖身之所来使用。

想到这里,张然不禁大喜道:“现在天气这么冷,让工匠们住普通窝棚肯定不行,但地窨子却没问题啊,虽然条件艰苦了一点,但以目前的的情况来讲,决定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啊!!”

“呃...”见张然面露狂喜之色,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李充不禁大为好奇道:“左丞,您说的这地窨子是何物啊?我怎么从未听说过呢?”

“呵呵...”张然微微一笑,拍了拍李充的肩膀,笑道:“其实我也是听人说的,据闻在我们大汉的东北部,有一国名为朝鲜,其地尤为酷寒,较我们关中尚要冷上许多倍。但在此地的白山黑水间,当地人为适应寒冬,便穿地为穴,以土为墙,以木为梁,修建了一种名为地窨子的半穴氏屋舍居住。此屋舍与窝棚类似,修建起来十分简单,但却可以抵御寒冷,我


状态提示:第232章 地窨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