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王朝1500>第六十一章 杂交水稻长势良好

经过商议,调查鸿图帮的任务交给了南京锦衣卫,由徐天赐负责。

朱厚照认为,再有父亲派给自己的“戊”那些人暗中调查,就足够了。

接下来的几件大事,还需要大家来做。

一个就是在各府开办美膳楼分号。此事涉及魏国公府。魏国公府非常积极,选址、招人等工作都是由魏国公府出面来做的。而厨师、伙计的培训则交给了张永负责。

第一批分店安排在了淮安府、扬州府、苏州府和杭州府。因为这四府经济极其发达,有钱人非常多,在这里开店,客流量不用愁,会很快获利。

接下来再在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宁国府、湖州府等地陆续开店。

总体目标是在江南各府都有分店。

像扬州府、苏州府这些极其繁华之地,可以开两家、甚至三家分店。

第二件事就是玻璃厂、水泥厂等厂子的扩张。朱厚照命梁储、刘忠等人全权负责,先是在苏州府和杭州府开办玻璃厂,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和松江府开办水泥厂,在苏州府、扬州府开办钢材厂。待这些厂子陆续建成、步入正轨之后,再考虑下一步的扩张。

第三件事就是其他各府兴修水利一事。由于江南田赋自打开国就十分沉重,再加上富人兼并土地、自然灾害,老百姓的负担就更加沉重了。

特别是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四府,被指派多达一百二十余万石漕粮解运京师的任务。占到了整个大明一年的三分之一。

另外,运送漕粮还涉及加耗,加耗额占到了漕粮的百分之五十多。

此外,南直隶这边,还有二十余万石白粮的运输任务。所谓的白粮就是宫廷使用的糯米等,有一些甚至会送到皇帝的餐桌之上。

降低江南诸府的田赋是必须的。虽然现在较明初,经过几位皇帝的努力,降了许多,但是由于管理上的缺失,百姓实际负担的田赋还是很多。

单纯的降低每亩的田赋,虽然简单有效,但是一来朱厚照没有这个权利,需要弘治皇帝和朝廷商议确定。二来这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原因很简单,除了田赋重之外,灾害多、田租重、乱摊派也是重要的因素。

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一个的解决,而兴修水利无疑是重中之重。起码可以通过与大自然作斗争,保证粮食的整体产量的提高。至于提高的粮食是分给国家、地主,还是百姓,那就是下一步的工作了。

为此,朱厚照特命许进负责组织人员,与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四府通力合作,在四府开始兴修水利。先保住京城漕粮的粮仓。

第四件事,就是扩大官吏涨工钱试点范围。从目前的的情况来看,应天府清理冗员,为官吏涨工钱这件事做得非常好。

截止目前,运行十分平稳。大家由于工钱的提高,工作积极性都很好,再配备相应的制度,确保了衙门的正常运转。

清查人口、丈量土地的顺利完成,就是极好的佐证。

接下来,朱厚照就安排王鏊、王鸿儒、王承裕、李昆四人分别前往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清查冗员,为下一步清查人口、丈量土地做准备。

第五件事就是新组建的卫队的训练问题。由王钦从侍卫当中抽调精兵强将,进行训练,力争三个月完成初训,形成战斗力。

众人按照朱厚照的吩咐,奔赴各地开展工作。

而朱厚照则带着王守仁、刘瑾等人前往玻璃大棚查看杂交水稻的情况。

朱厚照没有掌握究竟是哪种杂家产量最高。只能是采取最笨的办法,同时进行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通过最后的产量来判断出哪几种产量最高。

整整三百亩的玻璃大棚里,此时已经呈现出一片金黄色。稻子都压弯了腰。

负责玻璃大棚的是有着三十多年种田经验的杨仲瑞。杨老汉自打跟随天子殿下研究这个杂交水稻,就一直吃住在这里。在众多老农中,脱颖而出。

他对玻璃大棚杂交水稻的情况如数家珍,为朱厚照现场做着介绍。

据杨仲瑞介绍,杂交水稻已经临近收割,他们根据各块地的长势,初步进行了判断,最终选出了三块地长势非常好,产量也是最高的。最后的结果要等到收割时才能确定。

朱厚照听了,问道:“那这三块地杂交水稻所涉及的水稻种子咱们储备得怎么样了?”

杨仲瑞回道:“殿下。按照您的吩咐。我们在初步判断出这三块长势极好的田地之后,就通过官府到相应的地区进行采购,再加上咱们现有玻璃大棚的产量,整个应天府的种植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朱厚照点了点头,高兴地说道:“那就好。待玻璃大棚这里收割完毕后,下一步除了继续进行杂交水稻试验外,就是培育这几种水稻的种子。仅仅咱们应天府推广杂交水稻还远远不够,接下来还要在江南各府,乃至整个大明进行推广。如果我们的亩产上来了,粮食的整体产量就会大幅提高,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都会从中受益。”

杨仲瑞听了朱厚照的话,深感责任重大,恭敬地回道:“殿下。小人一定继续研究杂交水稻,争取尽快大幅提高产量,让全天下的人都能吃饱饭。”

“让全天下的人都能吃饱饭。这话说得好。大家好好干,本宫是不会亏待大家的。”朱厚照说道。

这帮人之所以能够如此尽心尽责地种植杂交水稻,除了有责任心之外


状态提示:第六十一章 杂交水稻长势良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