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以后。
陈温于历阳南郊被处斩。
紧随其后,袁耀所为其罗织的罪名布告便贴满了大街小巷。
诸民众聚众细细观之,遂纷纷对将死之人陈温口诛笔伐。
因为,据布告所公布的陈温所作所为,完全是令人怨声载道之事。
但亦有部分聪明之士却觉得布告有蹊跷,或者是看不顺袁氏意图统治扬州的士人也开始借机暗中生事,意欲借此事来抹黑袁氏在民间的声望。
只不过。
尚有一丝抹黑的苗头,部分敢于造谣生事者便于夜色间莫名其妙的惨死于家中。
至此以后,肃然一清。
再无人胆敢在议论诸事。
这也就相当于陈温的罪名已经坐实,再也洗不脱。
从袁耀相继南下定寿春,收成德,克历阳以来,如今又施以雷霆手段名正言顺处斩扬州刺史陈温。
顿时之间,这不由令江、淮诸人纷纷感受到了袁耀雷厉风行的一面。
这……
大多数人开始悄然暗暗议论着:“这……袁公子年纪尚如此清,心机便如此深沉,行事手腕如此雷厉风行,这日后定会是一位心狠手辣的主也!”
“这可不是嘛。”
不过,各人与各人想法不同。
亦有部分士人却看好袁耀的前景,却也讨论着:“不过嘛,我倒觉得,袁公子如此手腕方才是能够问鼎乱世,成大事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陈温本就是朝廷所钦赐的扬州刺史,若袁公子不施以雷霆手段将其处斩,那随着时日的发酵下,岂不是会演变成袁氏强取州郡的局面?”
“那样,舆论局势上将会对袁氏极为不利,届时亦会影响到袁氏坐稳扬州的计划。”
“我倒颇为赞同袁公子的做法。”
一时之间,随着袁耀威势平定整个九江郡,以雷霆手段剿除扬州刺史陈温后,其声名亦渐渐在江、淮之地响彻。
袁耀之名也开始颇为大受诸人议论着。
……
寿春。
袁府。
当收到了袁耀传回的加急捷报,袁术细细看罢,不由抚了抚胡须,以示诸幕僚查阅,遂面露喜色道:
“诸位,耀儿果不负本将之期望也!”
“这才不过南下十余日,便直捣历阳,剿除陈温,以解除了我军取淮南之地的后顾之忧。”
袁术此刻瞧着其子自南下以来的种种表现,面上笑容不由笑得越发灿烂,合不拢嘴。
他此刻忽然内心深处开始认同了当初袁耀曾千言万语,坚决劝说他迁徙江、淮一带进行发展,此战略转移当真是无比正确的。
实在是……
扬州太适合他们纵横驰骋了。
无论是江淮的豪强武装势力亦或者士民方面,袁氏都掌握着极强的话语权。
服者顺从,可免一死!
若不服者,那便一举歼灭。
这一刻,随着九江郡彻底平定,扬州刺史陈温又被名正言顺处决,那接下来以袁氏的家族实力,将可持续不断的继续发展、巩固势力。
反而不用再遭到舆论上的丝毫压力。
所以,接下来只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蚕食各地尚可。
紧接着,主薄阎象喜悦过后,不由再度露出严肃的神情,拱手道:“主公,现九江郡既已平定,那公子捷报中所提之事,是否应当提上日程,妥善安排处理?”
此言刚落罢,府中原本欢愉的气氛便徐徐消散,取而代之的则是阵阵寂静无声。
是啊!
阎象一语,方才将充斥着无比喜悦之情的众文武思绪拉回现实当中。
虽然扬州刺史陈温所部辖下势力已被平定,但却远远不是结束。
一切都还只是刚开始罢了!
更急剧的难题尚还在后面。
一直以来,淮南之地所盘踞的各方势力都极其复杂。
现在盘踞于巢湖一带的郑氏武装该当如何解决,这无疑是一大问题。
毕竟,郑宝等豪强大族武装无疑代表了江淮其余大族的利益纠葛。
若稍有处理不甚,或许便会导致诸大族间的反扑。
如此,纵然袁氏家世强盛,恐怕也难以抵挡。
但据袁耀信中所透露的意思来看,他却并不愿意轻易放过郑氏武装。
若郑氏能够主动交出军权,甘愿臣服于袁氏,那尚且还能考虑网开一面。
若执意要顽固不冥,袁耀不介意派遣武力征讨。
因为,他决计不会允许地方豪强自立武装势力而割据一方,独立于州郡以外,不服从管束。
此乃取乱之道也!
若将基层交于地方豪强自治,而使得政令不下乡的话,那袁氏也不用争天下了。
因为,这必败无疑。
后汉便是因此而衰败,袁耀又岂能不吸取此道理。
只不过。
当文武诸人反应过来以后,都不由注视到了袁耀所提的建议。
一时间,堂中大多数幕僚都不置可否的提及了反对。
他们纷纷都觉得,袁耀对豪强大族的态度太过强硬了。
若执意令郑氏放弃武装,乖乖归附,那恐怕会适得其反,引起郑宝的反叛自立。
那样反而得不偿失!
当诸人相互交换过意见以后,长史杨弘不由忽然流露出谄媚的神色,先是拱手对袁术一番恭维:“主公,公子近日来的所作所为无不彰显着您以往的数分风范。”
此话一落。
袁术的心绪不由越发浮动起来。
一番夸赞,瞧着袁术满脸欣喜后,杨弘方才拱手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