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古称柴桑、浔阳,湖北武昌首义之后,九江曾派兵援鄂,称为浔军。
1913年的7月29日,率领一个鄂军步兵营驻扎九江镇守使署的蔡济民,在码头送别了查办使王芝祥之后,却不能作为援军帮助江西讨袁军抗击即将到来的北洋军。
湖北中立,何向东亲自率军驻守武胜关,使得北洋军沿芦汉铁路南下湖北,走广济田家镇渡江进攻江西的作战计划破产。
北洋军遂集中兵力于冯国璋的第二军,在徐州击败黄兴指挥的江苏讨袁军后,挥师南下。倪嗣冲部从皖北攻击前进,安徽都督胡万泰率部进攻柏文蔚,柏文蔚率卫队出走,胡万泰宣布取消独立。而后,眼见事不可为的黄兴离开南京退向上海。上海局面更加糟糕,沪军进攻制造局失败,租界当局以各国海军陆战队和商团武装解散沪军指挥部,号称有两个师的沪军竟然因此瓦解。
广西陆荣廷、龙济光依附袁世凯,出兵进攻广东;胡汉民、陈炯明部下多有二心,竟然调动不灵,情势危急。福建许崇智倒是想要援赣,都督孙道仁却以粮饷不济而掣肘之。
江西议会先前推举卸任都督李烈钧为讨袁军总司令,可继任都督欧阳武对“二次**”并不积极,九江金鸡坡炮台司令陈庭训甚至直言蔡济民:如果鄂军不接收金鸡坡,他就在北洋军达到九江之时炮台守军投降。
如果金鸡坡守军投降袁世凯,那么,整个江西就等于敞开半边大门,任由北洋军直入腹地。
蔡济民连续发出密语电报请示行止,半天过去了,武胜关那边的何次帅还没有回音。
北洋军已经在江北集结,随时可能渡江进攻九江、湖口。蔡济民必须尽快做出决定,是按照原定计划率部撤向半壁山与杨正涛会合?还是答应陈庭训的要求进驻金鸡坡?从个人感情上来说,蔡济民愿意留在这里与赣军弟兄们一道战斗;从湖北中立的大局来说,鄂军的一兵一卒都不能在江西的地面上与北洋军交火作战。
“潘营长,再派人去电报局看看。”
潘新荣并腿立正后示意身边的排长杜钧去电报局。
金鸡坡炮台的瞭望台上,手拿望远镜的陈庭训把码头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视野缓缓移动,一直追着跑向电报局方向的那个靛蓝色身影。
电报,蔡济民是得不到的!
拉蔡济民入战局,是李烈钧的意思,也是欧阳武的意思,还是袁世凯的意思。此时的陈庭训都有些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身份,是曾经到武昌南湖校阅鄂军教导旅,受到吴兆麟、何向东等人热情款待的“鄂军盟友”?是前任都督李烈钧的忠实部下?是拥护新任都督欧阳武的实力派?还是被六万块龙洋和中将军衔收买的北洋走狗?
李烈钧希望把何向东拖进战团,如此,兵力寡薄的讨袁军就能得到九万战力,或可扭转战局,至少有可能争取一个比较体面的“停战条约”。欧阳武希望何向东的支持,让自己屁股底下的都督宝座稳当一些;不过,他还有一条路可以走——在无可奈何之时,率军投奔湖北,成为黎元洪、何向东卵翼下的师长。
袁世凯为啥要拖鄂军下水?陈庭训搞不明白也不想搞明白,他唯一清楚的是——这场讨袁之战毫无胜算,为此拼命毫无价值!如果拉蔡济民进驻金鸡坡,兴许能以中立之名而避免卷入战争。
久等无果,眼见天色转暗,蔡济民派潘新荣骑马去半壁山(属江西,与长江北岸的田家镇要塞相对)请示杨正涛。
说来,杨正涛是鄂东南指挥部的副总指挥,少将军衔;蔡济民才是总指挥,中将军衔。可蔡济民清楚,自己这个中将与军事指挥能力没有一丁点关系,全因武昌首义元勋之名而得袁世凯注意、拉拢,中将军衔就是拉拢人的手段而已,不值半文钱。鄂东南指挥部,做主的还是杨正涛。
实际上,何向东接到蔡济民的电报后立即回电指示编成东路军,确保鄂赣、鄂皖边界安全并做好进军准备。
东路军分为江北、江南两个兵团,以蔡济民为司令官,杨曾蔚以前敌总指挥兼任参谋长,实际担负东路军指挥责任。江北兵团有王安澜师、教导旅和炮九团、教导旅炮营、炮二团组成的炮群,另有组建不久的独立二旅为预备队。江南兵团由十八旅、第一混成旅一个团、第三师第六旅和炮兵群组成,独立一旅为预备队。
江南、江北都接到何向东的回电,唯独蔡济民还在焦急等待。
潘新荣和两名战士快马加鞭,半夜时在牛头山遇到鄂军前哨,得知指挥部在富池口东边的臂膀山,又不辞辛劳的赶往臂膀山。
再说九江。
傍晚,陈庭训已经能够从瞭望台看到江北岸的灯火,那是北洋军在组织船只,显然是准备在几艘海军舰艇的火力掩护下,趁夜渡江。他赶紧派人请蔡济民到炮台司令部商量对策,其时,鄱阳湖对岸的湖口方向已经响起密集的枪声。
陈庭训更加惊慌,几乎就是苦苦哀求蔡济民率部接管炮台了。
蔡济民起初是心乱如麻,后来也冷静下来。南北局面紧张后,何向东在武昌都督府的军政联席会议上提出的战略,中心思想是以中立静观时局,适时浑水摸鱼,在江西方面力争取得九江的控制,阻止北洋军消灭**控制的赣军。蔡济民得了传达后对此没有异议,关键问题在于“适时”二字!
身在九江,电讯中断,无从把握全局,蔡济民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