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南海风云录>第九十一章 对垒

由于位于西雅图而后洛杉矶的两座大型飞机制造厂被联邦军队占领,使得美军军用飞机的生产数量受到而来很大的影响,但是波音和道格拉斯这两个飞机制造商只用了几个月,就在美国东部重新建好了更多的工厂,速度快的已经开始生产飞机部件了,美国政府打算用产量来弥补质量上的不足,和联邦军队比一比,到底是摧毁的快还是生产的快。

当然了,美国政府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它目前也属于超负荷透支自己的体力,一旦不能在短期内拖垮南海联邦的后勤,那么美国政府就将陷入困境,而且就算是战胜了联邦军队,美国的国力也要受很大影响,算是一个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

不管联邦飞机占多大优势,想要靠飞机来打败几十万陆军,还是不可能的,就算是飞机不需要维修、不需要加油、不需要装弹,飞行员可不能疲劳驾驶,驾驶战斗机飞行是个极耗费精力和体力的重体力劳动,所以联邦飞行员需要休息,后面还有更大的战斗需要参加呢,目前对美军的轰炸只不过是个热身而已。

联邦驻军也没打算光用飞机就能把美军打败,看美军现在的架势,肯定是要从南北两个方面向波卡特洛进行夹击了,而要想守住波卡特洛,不光要在附近巩固防线,还要守住从西雅图到波卡特洛的运输线。

从联邦国内增援的3个师中,2个外籍师都被分配到了从彭德尔顿到伯利这总共600多公里长的运输线上。配合第1山地师对全线的10多个地区进行重点防御,而第6装甲师也驻守在博伊西附近,作为联邦的预备队和机动部队,准备随时对联邦防线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充。

至于正从东北方向温哥华逼近的那十多万加拿大军队和正在向亚利桑那州集结的美军,联邦军队并不太在意。温哥华、西雅图、圣迭戈都是港口城市,都有联邦海军的舰队驻守,再加上陆军和空军,人数虽然没有波卡特洛多,但是防御实力要比波卡特洛强好几倍,联邦军方倒是很愿意让美军来这两个港口去和联邦的舰炮对轰一下。

1941年10月初。美军终于完成了这70多万部队在西线战场上的集结工作。并在4日清晨向波卡特洛北部的福尔斯防线、南部的斯内克河防线同时发动了猛攻。在战役发起的头一个阶段,美军在这两个进攻方向总共投入了15个师的兵力,几乎是采用齐头并进的方式,向联邦军队驻守的防御阵地冲来。

美军的进攻遭到了联邦守军的迎头痛击。他们不光要冒着天上成群的飞机轰炸和扫射。还得面临着联邦防线后方飞来的成片成片的火箭弹。而且在他们的脚下,联邦守军不光埋设了几万颗步兵地雷,还拉了十多道铁丝网和好几道反坦克壕沟。

不过在这次进攻中。美军吸取了前几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在自己的火炮阵地周围布设了数量非常多的高射炮阵地,这也让联邦空军在对炮兵阵地空袭时,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并且能够对自己的步兵进行有效的支援。

在第一天的进攻中,美军虽然没有突破联邦守军的任何一条防线,并且伤亡了2万多人,但是美军的支援炮火也成功的对联邦防线进行了长时间的轰炸,并且还击落了30多架前来轰击炮兵阵地的联邦攻击机和轰炸机,虽然炮兵阵地也被炸毁了几处,损失了几十门火炮,但是双方可以说基本打成了平手。

对于第一天的战斗结果,美军还算满意,联邦军队却非常不满意,防守在一线的联邦士兵伤亡了2000多人,基本都是被美军的支援炮火射杀的,而联邦空军对美军的炮群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伤害,自己还损失了几十架攻击机,总体上来说联邦在战术层面上失败了。

不过没关系,第二天联邦空军就改变了作战方式,它们不再是一小群一小群的飞机去同时袭击多个美军炮群了,而是把上百架攻击机和轰炸机混编,然后重点突袭美军的2到3个炮群,利用飞机数量的优势,先打击美军的高射炮阵地,然后再轰炸火炮阵地,另外联邦陆军的自行火炮,也充分利用自己射程远的优势,配合联邦空军先打击美军的高射炮阵地。

美军的进攻并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是用坦克掩护步兵向联邦防线发起进攻,然后由后方的火炮集群来轰炸联邦一线阵地。但是当大批联邦飞机开始重点攻击其高射炮阵地,然后再轰炸火炮阵地时,美军的后方炮群就有些顶不住了。

经过一整天的激战,联邦空军用30多架飞机的损失,炸毁了美军的200多门高射炮和100多门火炮,并且成功的压制住了美军炮兵对前线的支援火力,使得美军在第二天的进攻中,不仅损失了2万多步兵,还被击毁了170多辆坦克,加上第一天损失的数量,美军光是坦克就消耗了近300辆,而联邦防线依然是没有突破。

面对着联邦空军的狂轰滥炸,美军高射炮的数量损失太大,已经不能完成掩护炮群的任务,而美国空军的飞机大多数都在战区之外便遭到了联邦战斗机的拦截,很少能够突破进来对陆军进行有效的支援。

不过美军并没有撤退,而是选择了他们也不太熟悉的夜战。就在当天晚上,美军在晚饭之后并没有休息,而是继续向联邦防线进攻,他们打算利用夜色的掩护,抵消掉联邦空军的空中优势,并充分发挥坦克和步兵的作用,和联邦军队打一场夜战。

刚一开始的时候,联邦军队还真的被美军的夜战给制


状态提示:第九十一章 对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