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八月底,同学们陆续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陶晓华心里忐忑不安,他热切地迎来一个个早晨,又失望地送走了一个个傍晚。
秦飞鹏替他着急,他打听了自己原来班里的同学,知道已经有七个人考上大学。这天早上,他实在忍不住了,一早就跑来找晓华,焦急地问:
“咱们班长也领到华南理工大学的通知书,你到底考得怎么样?怎么还没来通知呀?”
陶晓华保持那种乐观,笑着脸说: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我接受任何考试结果。考上了,高高兴兴上大学,为实验理想继奋斗。考不上,那就走上社会,早一点为人们服务。”
九月终于来了。现实很残酷,陶晓华落榜了。看着考上大学的同学一个个踌躇满志上学去,陶晓华望穿秋眼,还是没有等来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些天,他一头扎在甘蔗地里,疯狂地给甘蔗除草打虫,不敢让身体有一刻空闲的时间,不敢让大脑有一刻遐想的机会。
覃芳也考不上,她沮丧地呆在屋里,一连几天不出门。母亲替她焦急,问她要不要复读。覃芳一言不吭,呆呆地坐着,眼睛看着窗外。女儿不出声,覃母只好摇头叹气,忙着打理农家肥去了。覃茂昌知道女儿心里不痛快,但是他不懂怎么安慰她,只是低头呆坐着,石雕一样,一动不动,沉默不语。
新学期开学了,附近村庄有几个高考落榜的毕业生选择了复读,继续搏击大学梦。更多的落榜学生因长年的寒窗苦读心存惊悸,在龙门前无奈止步。
陶晓华悄悄找覃芳商量,他不服气地说:
“覃芳,我们再复读一年。我不懂的地方,你帮我。你不明白的地方,有我在。我就不信,我们敲不开大学的门。”
对于复读,覃芳激不起什么兴致,她迟疑着说:
“我也想再度一年。可是,一想到函数、方程,我头就大了。现在,大学已经不是人生的独木桥了。全国上下的人,工农兵学商,哪行哪业不在学着做生意?单位里的人纷纷下海弄买卖。不上大学的人也同样可以创业,一样可以发财,一样可以闯世界,为什么非上大学不可呢?”
陶晓华抓一把头发,犹豫地说:
“我们每个同学的理想就是上大学。可是上了大学,梦想又在哪里呢?这个我们还真没有深入思考过。孟茂的叔叔在水电局工作了二十年,最终还不是下海创业去了?孟叔叔在陵川东巷街开一家咖啡馆,生意很好。孟茂说,叔叔一个月的收入等于在单位干一年的薪水。也难怪有那么多单位的人选择下海。”
覃芳热切地望他,深情地说:
“男子汉要顶天立地,学好本领,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晓华,你自己去复读吧,我支持你。”
陶晓华在她的眼睛里捕捉到自己的影子,看了良久才下决心,说:
“不,要复读,我们俩一起复读。你要是不愿意复读,我不会丢下你,我们一起闯天下。”
覃芳感动了,眼里擒着泪花。她抓住晓华的手,娇羞地说:
“我知道,你就喜欢陪我……”
陶晓华望着远方,对覃芳说:
“张旺哥去浙江办工厂了,以后我们可以去他那里锻炼。创业要一步一步来。”
覃芳依偎着他,说:
“听你的,你说上哪,我们就上哪。”
两人不再选择复读,他们打算在家乡待上半年时间,好好休整一番再做计划。
陶晓华主意一定,人就变得轻多了。他从家门走出来,像往常一样,抱着他的足球,着迷一般在小学的操场上尽情奔跑,大脚射门,肆意挥洒身体,自由纵情运动,身体疯狂,精神惬意,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可惜球门是他用树干立起来的,太小,踢得不解恨。
九月以后,伙伴们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冷酷的现实就摆在面前,无法逃避。陶晓华终于把自己的心冷卸下来,他仔细地把足球擦拭干净,挂在墙上,扛起锄头铁铲跟随父母下地打理庄稼。
甘蔗果然是甜蜜的事业,它不难伺候,种一茬就收三年。陶晓华看中村外路边河滩的一片荒坡,不让父亲帮忙,自己一个人笨拙地使牛拉犁,足足花上了半个月的时间,开垦出一片十多亩面积的甘蔗地。荒坡临近村庄,又是路边,但土质贫瘠,一团团红疙瘩土块面目狰狞地裸露着,来来往往的村民没有一个人看上一眼。
陶晓华就是看上它位置好,他从糖厂拉来几车肥泥,又细心平整很长时间。
村民惊喜地发现,这块不起眼的荒地经过陶晓华打理,种上甘蔗以后,甘蔗着魔似的飞快生长,长势比八公在龙溪岸边那块龙脊地块的甘蔗还好,龙脊地块是全村公认最肥沃的甘蔗地。
很快,陶晓华一家的甘蔗产量猛涨,进入莲花村的甘蔗生产大户行列。
这年夏天雨水充沛,甘蔗长得一天一个样,村民看着节节拔高的翠绿甘蔗,心里像咀嚼着一截甘蔗,甜透全身。甘蔗长得快,虫子也来的多。
陶晓华打算上县城买农药给甘蔗喷洒驱虫。过几天不就是农历七月初七吗?这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趁着这个特殊日子,他约上覃芳一起到城里转悠。高中毕业这么长时间了了,虽然在村里近距离晒了这么久的太阳,但是覃芳的皮肤还是那样白皙,眼睫毛长长的,看起来很动人。
两人经过饰品店的时候,覃芳出神地看一款紫蓝相间的围巾。陶晓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