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离开楼前,放心地席地而坐。嘴角浮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瞬间即逝,却被他捕捉到了。想起吴央之前的吩咐“好戏就要开场了。陛下记住,只当演戏,你便能够泰然自若,处变不惊。”
于是,换他凭栏,问苗傅带兵造反的原因。
苗傅见了皇帝,仍然三呼万岁。随即却厉声指责皇上,大意是:信任宦官,结交宦官就可获得高位。汪伯彦、黄潜善昏庸误国却尚未流放。王渊遇敌时不能有效抵抗,却因结交康履而得到枢密的高位。而他立功不少,却只在偏远的州郡,担任团练。声明他已经杀了王渊,并捕杀了在外的宦官。胁迫要杀了康履、蓝珪、曾择三个最亲近的宦官,以谢三军。
陛下回答,大意是:若宦官有过错,可将他们流放海岛。随即当场任命,苗傅,为承宣使及御营都统制;刘正彦,为观察使及御营副都统制。希望兵变就此平息。
但是,叛军并未退去,苗傅还高喊,如果他只想升官,只要联络宦官就好了,何必来此?
帝询问身边近臣的意见,浙西安抚司主管时希孟说,灾祸是由宦官造成的,若不把宦官全杀了,就无法平息。
帝下不了手,军器监叶宗谔说:“陛下,何必珍惜康履?”
帝挥挥手,便有人用竹篮,将康履垂吊下城交给叛军,马上遭到叛军腰斩。
康履被腰斩。然而,苗傅又在城下喊道:“陛下的帝位来路不正,以后如果靖康帝归来,将何以自处?”
帝看仍然不管用,便派宰相朱胜非,下城和叛军谈判。
谈判结果,苗傅等要求隆祐太后垂帘听政,以及与金国议和。
帝只肯答应,下诏请隆祐太后垂帘听政。
苗、刘二人听诏时,竟拒绝下拜,进一步要求建炎帝退位,策立年仅三岁的皇子赵旉为帝。赵旉出生于靖康元年润11月26日,即,1127年1月10日,也是汴京失陷翌日。
张逵,还引用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要求今日之事,应以社稷百姓为重,并表示已有道君帝赵佶禅位的先例。
群臣议论纷纷,有的支持皇帝接受退位的条件,有的大力斥责叛军。
当时,天气寒冷,陛下坐在城楼,没有被褥的竹椅上,派人去请太后时,就楹立一侧而不就坐。百官请他上坐,他则表示“我已经不配,坐这个座位了。”
bi真就好,吴央想。跟着起立,陪立于侧。
不久,隆祐太后前来,不愿登楼,希望直接出城安抚叛军。
吴央见到了,紧随太后的梁如倩,安下心来。如今的如倩,已然成为娘子军大将。
百官皆认为此举危险,担心叛军挟持太后。朱胜非独自力排众议,说明叛军必不敢如此,反而可借此看出他们的企图。
于是太后乘轿出城,苗、刘下拜(不是跪拜,宋代不兴跪。只跪天地、跪祖宗)说:“百姓无辜,生灵涂炭,希望太后出来稳定局面。”
太后缓缓颔首道:“道君帝任用奸臣,随意更改祖宗法度,又妄图与金联合灭辽国,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面。当今皇帝神圣孝明,只是被奸臣汪伯彦、黄潜善所贻误。现在两人也都被放逐了,你们难道不知道吗?”
苗傅强硬地说:“我们已经讨论好了,不可犹豫。”
太后说:“既然如此,那我和当今皇上一同执政。”
苗傅却坚持要废掉建炎帝,策立幼子赵旉。改元“明受”,移行宫江宁府(南京)。
太后表示,就算是承平之时,以一妇人和幼子,也难以执政,更何况正值与金国的战争中。
苗傅等,便软硬兼施,先是说如果太后不从,他们要当场解衣就戮。后来又威胁,三军(步兵、骑兵、水兵)可能生变,并要求在场的宰相朱胜非表达意见,朱胜非无法回答。
此时,正好皇帝派颜岐前来,奏太后说:“皇上已经同意了叛军的条件,请太后下诏。”
太后仍不愿意,苗傅等则更加猖狂,胁迫太后赶紧气……
————————————————
朱相上来汇报,城下局面。皇帝感觉已无法挽回,只好同意禅让君位。
朱胜非听罢,在一旁哭泣,说自己身为宰相,应下楼大骂叛军,以死谢罪。
皇上屏退其他左右说:“且看事情如何发展,如果失败再死也不迟。”
于是,命令朱胜非向苗傅宣布让位的条件:
一是要象对禅位的道君帝一样,对待让位的建炎帝,供奉需丰厚。
二是让位之后,事情要听太后及即位的幼君处置。
三是下诏完毕后,苗傅就和军队回到营区。
四是苗傅要约束军士,不可抢掠纵火、骚扰百姓。
苗傅答应,建炎帝随即下诏逊位,令兵部侍郎李邴,起草诏书。
表示:“自即位以来,强敌欺凌都是因为自己而来,不忍生灵涂炭,宣布退位,希望敌国能就此休兵和好。”
诏书拟就,陛下派朱胜非下城宣读诏书。
却见吴央一把夺过诏书,“慢,朱相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