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说得哪里话来?”朱标赶紧大礼参拜道:“父皇春秋鼎盛,身体康健,正是大展宏图之时,儿臣附于骥尾足已。父皇退位为太上皇之说,实在大大不妥,还请父皇收回成命。”pδ
“哎,你这孩子啊,总想躲懒。这大明江山,早传晚传,还不都得传给你?对了……”
顿了顿,朱元璋向宰相李善长看来,道:“今日凯旋,接下来,还有什么仪式没有?”
李善长躬身道:“启禀陛下,没有了。”
“既如此,回城吧。”
“臣等恭送陛下!”
大明皇帝朱元璋的仪仗打头,接下来,是太子朱标的仪仗。紧接着,是诸位皇子、高级将领、文武百官的仪仗,从正阳门入城。
无家的将士,直接回南京城外的军营休息。那里,新鲜的蔬菜和肉食,都准备好了。有家的将士,从武定门入城,和家人团聚。前来观礼的百姓们,从雨花门回家。
一切,似乎与之前的凯旋完全一样。
然而,几乎所有军民百姓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没办法,出大事了!
这大事,甚至指的不是“三年免费教育”这等石破天惊之事,而是朱元璋有意禅位给太子朱标之事!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在封建社会,还有比换皇帝,更大的事吗??
的确,朱元璋和朱标在“禅位”的问题上,只说了两句话。似乎,朱元璋让朱标做皇帝,朱标不愿意,朱元璋也没强求,这事儿就结束了。
但是,事情是这么简单的吗?
朱元璋当着天下军民百姓的面儿,和太子朱标说这番话,岂能只是闲聊?
此事,无非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个可能,太子朱标的功劳太大,引起皇帝朱元璋的忌惮,朱元璋是在试探。
这个可能,着实很小。
开玩笑,在波斯之战中,两百多万武装民夫,一百多万常备军,完全可以说,朱元璋将大明军事实力的八成,都交给太子朱标了。这是多大的信任?
怎么他那时候不忌惮太子朱标,偏偏大部分军队回归本部了重新归他调遣了,他才忌惮太子?这也太匪夷所思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涉及这个至尊至贵的位置,多么荒唐的事情都发生过。这个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第二个可能,也是最大的可能,就是朱元璋是真的想禅位,去做太上皇了。
那么,为什么,这么大的事情,朱家父子只是简单的对答呢?而且,太子朱标为什么会拒绝呢?
很简单的道理,三辞三让啊!
什么是三辞三让?
“三辞三让”最初的意思,就是人与人相见礼仪:主人三揖,宾客三让。也就是主人“三让”,宾客“三辞”。《礼记·礼器》有云“三辞三让而至。”
渐渐地,此事就成为帝王登基的惯例了,
必须是别人三次请求,储君三次辞让,然后才“不得不”做了皇帝。
必须说明的是,这并是什么虚伪,而是礼仪,或者说是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所在。
一个人做皇帝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是为了自己享受富贵做皇帝呢?还是为了天下万民做皇帝呢?
如果是为了自己享受富贵,当然是要迫不及待地做皇帝。
如果是为了天下万民,那当然得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视做皇帝为畏途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储君“三辞三让”为皇帝的礼仪,是对天下人的第一个表态:天下为公。他做皇帝,不是为了个人的富贵权位,而是要为万民谋福的!
既如此,谁又能说“三辞三让”是虚伪的呢?
今天,朱元璋当着天下人的面儿,让朱标做皇帝,朱标推辞。这就完全可以理解成,第一辞第一让!
人家这禅位程序,已经开始走了第一步啊。
大明的天……要变了啊!
百姓们的心情,能迅速平静下来吗?
……
……
三皇子朱棡还远在天竺,四皇子朱棣还远在埃及。不过,二皇子朱樉,六皇子朱桢,七皇子朱榑等七位皇子,和朱标一起回了南京。
他们的仪仗,当然是紧跟在朱标后面了。
然后,和朱元璋、朱标一起,进了皇宫,来到坤宁宫内。那里,有皇后马秀英,有喜文不喜武的五皇子朱橚。还有诸位皇子的母妃,有他们还没成年的兄弟姐妹们,有成年的公主以及驸马们,还有朱元璋宠爱的妃子们……
林林总总,大概七八十号人。
这些人,就是皇家的核心成员了。
人多嘴杂,也说不了什么体己话。一番礼仪式的互相嘘寒问暖后,朱元璋忽然轻咳一声,问道:“标儿,你不会怪咱吧?”
“怪父皇?”朱标微微一愣,道:“父皇的意思,是禅位之事,之前没跟儿臣商量?”
“禅位有什么商量的?你都做了十八年的太子了,接咱的班,那是天经地义的,商量什么啊?此事就这么定了,万无更改之理。”朱元璋的语气,不容质疑。
马秀英附和道:“是啊,就这么定了吧。这几年,虽然为了波斯之战大耗国力,你父皇还是在皇宫东边,修建了个宁寿宫。你登基之后,住到皇宫里面来。我们和你那些母妃,都搬到宁寿宫里面去住。”
“其实,宁寿宫咱也不打算常住。”朱元璋颇为兴奋地道:“标儿你登基之后,咱先在宁寿宫住一年,帮你安安天下民心。然后,就可以出去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