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史上最强太子>第527章 明英阁

接下来的日子,主要是有三件事,在天下流传。

第一件事,当然就是皇位的事情了。

无论是凯旋仪式上朱元璋和朱标的那场对答,还是早朝之上,黄子澄的那份奏章,都在《大明日报》《大明工农商报》《大明科举报》,这三大报刊上,进行了刊载。

凯旋仪式的对答也就罢了,黄子澄的奏章倾向性可是太明显了。

别说什么“有识之士”了,就是普通军中一小卒,都能看出来黄子澄那份奏章的狗屁不通。

很简单的道理。

防谁啊?

满朝文武,有一个算一个,谁有那么一点点机会,在朱标的手下乱搞?

徐达?常遇春?还是李善长?

李善长一个文人,朱标伸根手指头就能弄死。

徐达常遇春也不成啊!他们都是朱标的老丈人杆子不说,还从北伐开始,就做过朱标的部下了。

算算日子,二人受朱标直接指挥,都二十多年了!

有啥不服的?有啥可能,让部下听他们的而不是听朱标的?这不是纯属扯淡吗?

现在问题来了,这篇奏章如此狗屁不通,现在的翰林修撰,曾经在科举中中过探花的黄子澄,如此智慧的人物,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呢?他怎么会如此不智?

还有,皇帝朱元璋为什么不贬斥黄子澄呢?

用脚趾头想想也能知道,这是朱元璋在为朱标上位做准备啊!

……

……

这些日子的第二件大事是,皇帝朱元璋将皇宫内的一座阁楼,改名为明英阁,绘八十一位辅运开国的功臣画像于其上,以便他经常缅怀御览,乃至于后世子孙经常瞻仰以牢记先祖创业艰难以及功臣的功劳。

非但如此,这八十一位功臣的排名,乃至于他们的事迹,还在《大明日报》《大明工农商报》《大明科举报》上进行刊载。

第一位,中山郡王徐达。第二位,安庆郡王常遇春。第三位,宣国公李善长。第四位,曹国郡王李文忠。第五位,泥婆罗王朱文正。第六位,楚国公廖永安。第七位,宋国公冯胜。第八位,宁河王邓愈。第九位,信国公汤和。第十位,青田侯刘伯温。

第十一位,虢国公俞通海,第十二位,蕲国公康茂才……

第三十二位,颍国公傅友德,第三十三位,凉国公蓝玉……

第四十八位,济阳郡公丁普郎。第四十九位,忠勤伯汪广洋。第五十位,高阳郡侯韩成……

第七十九名,东莞伯何真。第八十位,徽先伯桑敬。第八十一位,忠节侯张子明。

这八十名功臣,有现在依然健在的,有已然去世多年的。也并不是,现在官爵高,就一定在前面。现在官爵低,就一定在后面。

很显然,这是根据他们为大明开国时立下的功勋,进行的排名。

中山郡王徐达安庆郡王常遇春之类,现在还活着的人,就不用说了。

曾记否?巢湖水师巨头之一,为朱元璋鱼化为龙,渡江作战立下至关重要的功劳,最终在张士诚牢狱中去世,永不背叛的廖永安?

曾记否?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之一,却在八咏楼被叛徒杀害的胡大海?

曾记否?洪都之战中,甘冒奇险,回应天报信。然后,又在洪都城外骂贼而死的张子明?

曾记否?鄱阳湖之战中,奋力作战,直到头颅被斩,都手执兵刃尸身不倒的丁普郎?

曾记否?在鄱阳湖之战中,危急时刻,代朱元璋去死的韩成?

曾记否?为新朝建立,立下泼天功劳,却在围攻张士诚的苏州之战中,战死桃花坞的俞通海?

……

记得!

朱元璋都记得啊!ъiqiku

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朱元璋都记得。活着的,给他们高官厚禄。去世的,给他们死后哀荣。

朱元璋还将他们的画像,挂在明英楼上,时时缅怀。还要他们的画像,时时供子孙瞻仰,与国同休。

毫无疑问,这大明的明英阁,将如同西汉的麒麟阁,东汉的云台阁,唐代,宋代的昭勋阁一样,代表着一国开创的卓越功勋或最高荣誉。

当然了,这里面有个问题。

西汉麒麟阁功臣,不过十一名功臣。东汉云台二十八将,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二十四功臣啊!宋代昭勋阁呢?也是二十四人。

明英阁八十一功臣,是不是太多了一点?

多乎哉?不多也!

如果,单单以一个朝代开创而论,八十一名功臣当然太多了。别说八十一名功臣了,就是四十八名功臣都有些不要脸了。最多,最多,人们认可的数字,不过是三十六罢了。

但是,这不是大明牛逼吗?

单以现在而论,东吞扶桑,北至北极,南达马六甲海峡,西抵爱琴海。

这是什么概念?

比华夏传统势力范围,至少扩大了三倍,接近四倍!

光从领土而论,你们其他朝代二十四、二十八的。人家大明,大明这么大的疆土,算八十一功臣,不算多吧?筆趣庫

而且,大明不光是武功牛逼,文治也牛逼啊!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华夏先贤口中的大同之世!

如此伟业,别说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了,就是上古圣王尧舜禹也得瞠乎其后啊!

既然如此,立个八十一功臣又怎么了?

一百个功臣,都不算过分!

当然了,这明英阁的消息一出,也从侧面说明


状态提示:第527章 明英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