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藏国>第1332章 科举教育

第1332章科举教育

天还没有亮,四面八方的士子都涌向了城南科举大营。

科举大营是半个月前搭建而成的军营,围栏周,科举大营又细分成十个区,也就有十座大门。

每个考生必须找对自己的分区,甲区、乙区、丙区等等,考券上都会明确标注,比如一名士子的考劵上写着:丁区七营十五帐二十号。

考券就是准考证,唯一的凭证。

这个时候首先要找到丁区,有一个很大的牌子竖起大门上方,里面有灯光映照,几里外就能看到一个‘丁’字。

必须坐马车过去,走路要几里,到了丁区,车夫就会大喊:“丁区到了,丁区的士子下车。”

你跳下马车走向大门,首先要严格搜身,只能带考劵进去,士兵会给你一个小木牌,小木牌上有号码,是考卷号,因为要考三天,最后考官要把三天的卷子归纳在一起,由于名字都用纸条糊住了,那就只能用考卷号来归纳。

为什么考卷号不写在准考证,而要临时发放?

因为不能让士子事先知道考卷号,否则和审卷官串通,就很容易作弊了,审卷官就能通过考卷号找到熟人的卷子,给个高分。

进了大营,就看见一排红灯笼,一眼望不见头,其实只有二十个大红灯笼,灯笼上有营号,你需要找到七营。

找到并走进了七营,你就会看到无数大帐篷,其实上只有二十五座帐篷。

你终于找到自己的十五帐,走进去,发现里面摆着三十张坐榻,坐榻上有桌案,最后找到二十号桌案,这就是你的位子了。

但先别急着坐下,要和左上角的考生信息核对一遍,名字考号一致,才能放心坐下。

这时天还没有亮,大帐内光线比较暗,但也只能安安静静坐着等候,没有什么蜡烛照明,大营严格控火,万一不小心点燃大帐,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这个时候也可以进行一些准备了,每张桌案上有个小篮子,篮子里有笔和砚台,还有一个小碗,等会儿会有士兵过来,给每个小碗注入大半碗墨汁。

不需要士子们研童负责研墨,万一这些士子不会研墨,弄的满桌子狼藉,就麻烦了。

这时大帐内都坐满了,三十名考生全部都到齐,每个人都在耐心等待,只有士兵来回走动,给桌上的小碗里加注墨汁。

“咚—咚—咚—”

低沉的钟声敲响了,十座营门缓缓关闭了,考官和辅助士兵都就位了,每座大帐有两名辅助士兵,负责给士子们加注墨汁,中午送一顿饭,或者带路去茅厕等等。

天渐渐亮了,这时考卷已经送到了每一座大帐内,考官开始分发考卷和草稿纸,士兵给每张桌上送来糊名纸条和一碟浆糊,碟子里还有一根牙签,用来抹匀浆糊。

考官上宣读考试纪律,士子则在忙碌地写名字,写考号,还要在左上角写上卷号,等墨迹干了,再用纸条把名字和考号糊住。

这些考生都参加过县试和州试,又参加过无数次模拟考试,考场的规则以及糊名的技巧都掌握了,一个个虽然忙碌,但都有条不紊。

“咚—咚—咚—”

钟声再一次敲响,考题已经送来了,考官和士兵迅速发到每个士子的桌上,所有考生都开始紧张审题。

第一天考试,进士科、明经科和算学科都一样,都是考贴经,进士科和明经科的考题完全一样,但算学科要简单很多,算学科的难度在第三天的数学上。

贴经就是给你一个开头和结尾,中间空白的大段经文要你自己填入,其实就是靠背诵,一共十道题,七道经题,三道文学题。

其实说难也不是很难,没有超出考试范围,比如文学题肯定出自《文选》,这是梁朝的昭明太子所编著,选了很多古代优秀的诗文。

经文题肯定出自官方指定的大经、中经和小经,其中《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和《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和《毂梁传》为小经。

除此之外,所有的考生都要能兼通《孝经》和《论语》。

十年寒窗,学的就是这些东西,李邺想改革的,也是这些东西。

随着第三次钟声敲响,所有考生都开始全神贯注提笔写了起来。

科举在紧张地进行,与此同时,政事堂圆厅内,九名相国和副相加上太上皇李岱,众人正在一起讨论教育改革问题。

李岱虽然是太上皇,但他坐在圆厅内,又和昔日的同僚们呆在一起,他感到无比的轻松惬意,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啊!

整天呆在兴庆宫里,闷都要闷死了,虽然他还要负责教授两个孙子,但还是让他郁郁寡欢。

好在儿子体谅他,让他负责大唐的教育,李岱一下子找到了人生的快乐,他做了一辈子的官,官场生活已经深入他骨髓。

教育也是所有官员们最关注的国本大计,甚至连兵部尚书独孤烈也很关心,他更关心兵学,作为兵部尚书,武学和演武堂都是他管辖的范畴,两者还略有不同,武学是从良家子弟中选拔优秀武学人才,演武堂是在职将领的进修学院。

独段秀实也一样关心,他现在就在筹建兵工学院,自从亲眼目睹了箭雷的威力后,段秀实越来越着迷火器和坚船利炮,他隔三差五就会跑去军器监,他对各种火器都很精通。

这时,李岱咳嗽几声,圆厅内安静下来,李岱笑道:“先说几句题外话,回到政


状态提示:第1332章 科举教育--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