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国势>第171章 辽阳战血(10)

第171章 辽阳战血(10)

李杜也是久经战场的军人了,原本对于炮声早就有了足够的免疫力,但雷公的这声巨响,还是让他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平时说“惊天动地”,那是夸张,今儿搁在这里,却是实打实地震撼了。

在看看其余人群,全部是张大了嘴,一脸不敢相信的样子,直到几秒钟之后,在何峰的带动下,众人全部欢呼起来:“成功了!”

到这会儿时,炮弹还在空中飞行呢,34000米的距离,即便是超音速飞行,也要飞上老大一串时间。此时此刻,大谷和仁田师团长以及一班参谋军官和各联队联队长正在商议作战方案,会上正是剑拔弩张的气氛,猛然间一种震人的声音传来,让人不由得大感心悸。

立花和岛田是素来和火炮打交道的,脸色顿时变得惨白,这不是炮弹又是什么?而且,这种声音绝非是普通的炮弹。

就在他们还在思考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穿越了34000,在空中飞行了几十秒钟的雷公之怒猛然落下,立花刚刚说了一声“卧倒!”,轰隆隆,顿时是山摇地动般的震撼……这个声音和震撼听起来不像是炮弹爆炸,倒像是火药库发生了惊天动地的爆炸。

在现场看去,炮弹不偏不倚正好击中了日军的炮兵阵地西北角,在强大的冲击波作用下,地面被砸出十多米深的大坑,在直径300米的范围内,所有东西都荡然无存,不要说士兵和普通军械,就是重达上吨分量的山炮野炮也被气浪掀起,在空中翻了个跟斗后才掉落下来,至于被直接命中的。更是化为零件状态,直接打回原形……

“不是说,支那人在对面没有布置重炮阵地么?”

“不是说,支那人发现不了我军的炮兵阵地么?”听了紧急上报的情况,仁田师团长脸涨成猪肝色,顾不得查看实地情况,将连珠般地炮弹投向立花和岛田,会议室内只听见他的咆哮。“你们这些饭桶,饭桶。”

“长官,确实不是对面支那人打来的炮弹,根据下官的目测和刚才呈报的消息,这是一发在10寸以上口径的炮弹……”

“10寸以上?”仁田师团长几乎要抓狂了,“大日本皇军都还没有这种火炮,支那人怎么会有?再说,又怎么会打到这里?”

相对于暴跳如雷的仁田。大谷的心态显然要温和一些,但语气同样咄咄逼人,“这到底是什么火炮,怎么会有这么大地威力,我从来没有听说陆军有这么大口径的火炮。”

“难道。是支那人的舰炮?”一个参谋刚刚自言自语了一番,随即又把自己的结论推翻了——别说支那人没有10寸以上口径的火炮,便是有,也打不到这里来。辽阳可是陆地腹心,与海岸线隔着上百公里的距离,哪有这么大威力的舰炮能飞这么远?

就在众人还在相互埋怨,相互揣度的时候,6分钟之后,又是惊天动地地一声巨响,第二发炮弹不偏不倚,再次落到了炮兵阵地上。原本以为炮击已经过去的日军基层部队正在大呼小叫地抢救,这次却是活生生的在劫难逃。立花面对惨景,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他根据专业经验判断出,第一发是破甲弹,可以用于重点对付超厚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第二发却是高爆弹,专门用于对付人体等软目标。

眼看阵地上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立花和岛田简直就像剜了他们的心一样。

“怎么样?”何峰紧张地问郭宝。“弹道测定地结果如何?”

为了配合雷公的射击。不仅重炮兵支队专门在弓长岭防线设置了观测气球,航空兵部队还专门抽调了小飞天用于前线观瞄。虽然飞艇的速度不如飞机。可胜在载重量大,滞空时间久,上面的炮兵观察员一边查看日军阵地地遍体鳞伤,一边口述方位,在小飞天的作战舱里,还载有电报员和无线电报……

滴滴答答,电报信号在第一时间传回来两轮射击的结果。

第一次射击,北偏西400米;

第二轮射击,南偏东250米……

接到明确指令的重炮兵部队连忙按照这个尺度进行微调——在炮架上要是差一公分,飞出去的落点可能就差几十上百米,丝毫马虎不得。

电波还在滴滴答答地报告炮弹落地后的杀伤力,工兵已经在忙碌地调整了,要让近200吨的庞然大物运转起来,完全配得上“大象起舞”四字了,果然端的是配上“雷公”两字,威力与雷公不逞多让,便是声音与雷公亦足以相提并论,“雷公”两字,可谓贴切矣。

“总长,这炮威力是大,可是速度慢了些。”李杜问道,“我看了一下,按照这个速度,一个钟头都发不了12炮。”

“12炮?”何峰苦笑,“就你这样还高估了它,它最快地射击速度——就是方向角、高度角都不调整的情况下,一个小时也只能打10发,要是稍微调整下,一个小时能有6发就不错了,而且,每24发就要维护一次,每100发就要更换炮管。”

“这么慢的速度可不行啊。”李杜急了,“雷公威力足够了,可是速度这么慢,好虎架不住群狼啊,鬼子可不省心。”

“你放心,我这不是让郭宝过来了么?”何峰大笑,“雷公是定海神针,关键时刻起威慑作用的,让它和鬼子炮兵群去打炮战,不合适,今天的目的就是试验一下,给鬼子一个教训,从心里上威慑住他们,至于炮兵压制,你还得指望郭宝,他可是把大本营直属的重炮支队全部给你带来了,雷公


状态提示:第171章 辽阳战血(10)--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